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题文)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季葡萄收获后,若直接在太阳光下暴...

(题文)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季葡萄收获后,若直接在太阳光下暴晒,制成的葡萄干易腐烂、发酸、变色。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在四壁有洞孔的荫房内晾制出的葡萄干糖分保留多、不发酸、色泽碧绿、状如珍珠,其“无核绿葡萄干”享誉世界。

材料二 初酿出来的葡萄酒口味生涩,需贮藏(要求温度维持在12~15℃,相对湿度70%左右)一段时间待其自然老熟后,才会芬芳浓郁、口味醇厚。渤海湾沿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地,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葡萄集中产地分布图。

(1)试分析吐鲁番地区所产葡萄多用于制葡萄干而较少用于酿酒的原因。

(2)吐鲁番地区的果农每年都会把葡萄植株埋入土中一段时间,之后再把葡萄植株从土里取出来放到葡萄架上,请指出这么做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3)地中海沿岸葡萄产区的果农常在葡萄园的地表铺放鹅卵石,而吐鲁番地区的果农却是在葡萄园地面铺盖秸秆,试分析这两种做法作用的异同。

 

(1)制葡萄干多的原因:吐鲁番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易于晾制葡萄干;葡萄干便于保存和运输。较少用于酿酒的原因:深居内陆,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当地葡萄酒的市场需求有限;酿酒技术不先进,葡萄酒产业基础薄弱;空气湿度小,昼夜温差大,不利于将葡萄酒贮藏至自然老熟 (2) 时间:冬季原因:冬季气温低;把葡萄植株埋入土中可减少大风和暴雪天气对葡萄植株的伤害;地下土壤湿度较大,保温保湿效果好,利于葡萄植株成活,次年从土中取出,可快速恢复葡萄植株的生长 (3)同: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都有利于减弱风力或流水对土壤的侵蚀,起到保土保肥的作用;都可抑制杂草生长。不同:铺放鹅卵石有利于增大昼夜温差,促进葡萄糖分的积累;铺盖秸秆可减弱夜晚和冬季低温对葡萄植株的不利影响,起到保温作用;秸秆腐烂后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增加土壤的肥力 【解析】(1) 吐鲁番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区,深居内陆,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当地葡萄酒的市场需求有限。当地酿酒技术不先进,葡萄酒产业基础薄弱,与国外葡萄酒产业相比,产品缺少竞争优势。空气湿度小,昼夜温差大,不利于将葡萄酒贮藏至自然老熟。 (2) 西北地区冬季气温低,多大风和暴雪,把葡萄植株埋人土中可减少大风和暴雪天气对葡萄植株的伤害,避免植株被冻死。地上风大、干燥,地下土壤湿度较大,保温保湿效果好,利于葡萄植株成活,次年从土中取出,可快速恢复葡萄植株的生长。所以在冬季将葡萄植株进入土中。 (3)两种做法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起到遮阴的作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避免土壤直接暴露地表,都有利于减弱风力或流水对土壤的侵蚀,起到保土保肥的作用。都可抑制杂草生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甘肃玉门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石油基地,但近年来资源趋于枯竭。目前甘肃省正在河西走廊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打造“陆上三峡”,玉门是其主战场。下图为“河西走廊”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河西走廊能够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 风一电能源丰富    B. 油一电能源丰富

C. 水一电能源丰富    D. 煤一电能源丰富

2.助推玉门成为“陆上三峡”主战场的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风力    D. 太阳辐射

3.发电基地的建设利于当地

A. 完善基础建设,减少寒潮危害    B. 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C. 加速资源枯竭,抑制经济发展    D. 改善当地环境,促进农作物生长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甲、乙、丙三座山地同一坡向年降水量的垂直变化。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中信息可知

A. 山地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B. 甲山降水垂直方向变化率最大

C. 乙山年降水量最多    D. 年降水量最大值的海拔高度不同

2.关于甲乙丙三座山地山麓自然景观的推测,正确的是

A. 甲一荒漠带    B. 乙一硬叶林带

C. 丙一落叶阔叶林带    D. 均为常绿阔叶林带

3.对三座山地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一华北地区    B. 乙一西北地区    C. 丙一南方地区    D. 无法判断位置

 

查看答案

克兰河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山南坡,河流全长265km,由北向南穿过阿勒泰市区,经苛苛苏湖流入额尔齐斯河,属额尔齐斯河的支流。读克兰河1959-1960年和2001-2005年年内径流过程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材料中信息推断,克兰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A. 雨水、冰川融水    B. 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C. 冰川融水、地下水    D. 雨水、地下水

2.该区域水汽主要来源于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3.21世纪初与20世纪50年代末相比,该区域

A. 冬季降水更丰富,区域气候变暖    B. 冬季降水更丰富,区域气候变冷

C. 夏季降水更丰富,区域气候变暖    D. 春季降水更丰富,区域气候变冷

 

查看答案

塞罕坝海拔1010-1940米。上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 落叶阔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针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 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 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 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 风力较大, 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某省土地资料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省最可能是

A.     B.     C.     D.

2.当地常常能听到高亢、豪放、激越的唱腔,伴奏乐器亦是极具穿透力和震撼力,与之相关的地理特征为

A. 冰川广布,雪峰连绵    B. 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C. 山岭众多,山高谷深    D. 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