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湟鱼是溯河洄游性鱼类,每年6月上旬到8月中旬,湟鱼...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湟鱼是溯河洄游性鱼类,每年6月上旬到8月中旬,湟鱼会离开青海湖,沿着湖泊周围的河流逆流而上,进入到河流淡水区域产卵,出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湟鱼以水生生物刚毛藻和无隔藻为食,一条幼鱼长到1斤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湟鱼是迁徙候鸟的主要食物来源。沿青海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国营农场和新兴城镇相继出现。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2002年之前青海湟鱼的数量一度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近十几年来,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使湟鱼的数量逐渐上升。下图示意青海图的水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青海湟鱼生长速度慢的原因。

(2)分析湟鱼资源减少的原因。

(3)青海湟鱼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青海湖海拔高,冰封期长,水温低;青海湖属于咸水湖,湖中浮游生物数量少,饵料不足 (2)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湖泊水域萎缩;人类活动加强,用水量加大,河流水位下降,阻碍湟鱼徊游;在河流上修建的水坝,成为湟鱼徊游的障碍;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污水排放 (3)制定封湖育鱼政策,禁止捕捞;修建洄游通道;人工投放鱼苗;逐步拆除拦水河坝;制定保护措施;加大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解析】整体分析:青海湖海拔高,冰封期长,水温低,生物生长慢。湖泊水域萎缩,鱼类生存空间减小。人类活动加强,影响鱼类生存、繁殖。针对问题产生原因,采取治理措施。 (1)青海湖海拔高,冰封期长,水温低,生物生长慢。青海湖属于咸水湖,湖中浮游生物数量少,饵料不足,导致鱼类生长慢。 (2)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湖泊水域萎缩,鱼类生存空间减小。人类活动加强,用水量加大,河流水位下降,影响湟鱼洄游的安全。在河流上修建的水坝,成为湟鱼洄游的障碍,影响湟鱼产卵。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污水排放,影响了湟鱼的生长繁殖。 (3)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从捕捞、繁殖、意识、法律保护角度分析。需要制定封湖育鱼政策,禁止捕捞。修建洄游通道,保障鱼类洄游产卵。人工投放鱼苗,增加鱼苗数量。逐步拆除拦水河坝,制定保护措施。加大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全年风季漫长。年降水量达1000mm左右,但干燥度(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较高。注入沿海的河流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附近海域大陆架平缓且多上升流,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自历史时期海岛西部逐渐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单一的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该树种喜光热,耐干旱、贫瘠,抗风力强,生长快,30~50年即衰老,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上图示意海南岛西部沙漠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并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沙物质的主要来源。

(2)试从气候与地形方面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是否继续采用传统的栽种单一木麻黄的治沙方式引发了当地广泛的讨论,请你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读39°N某山脉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最热月10℃等温线最可能是

A. 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B. 高山草甸与高山荒漠的分界线

C. 针叶林与高山草甸的分界线    D. 针阔叶混交林与针叶林的分界线

2.据图分析,山体内部

A. 垂直带谱多于外部    B. 同海拔植物的萌芽期晚于外部

C. 冰川雪线低于外部    D. 森林带分布的高度高于外部

 

查看答案

天山以北为北疆地区,读2002~2011年北疆人口重心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006年—2007年人口重心移动的距离大,与之关联性最大的是

A. 经济    B. 劳动力    C. 耕地面积    D. 水资源

2.促使北疆人口重心移动的条件是

A. 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    B. 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

C. 西部地区荒漠化不断加剧    D. 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查看答案

位于青海省的塔拉滩是高寒干旱沙质草原地区,该地区有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基地内创造性地引入“牧光互补”模式,即太阳能电池板上层光伏发电,下层种植牧草,实现光伏发电带动生态环境建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实施“牧光互补”主要依赖于

A. 平坦的地形    B. 科技的进步    C. 良好的产业基础    D. 干旱的气候

2.“牧光互补”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提高地表温度    B. 提高空气质量

C.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D. 增加大气降水

 

查看答案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石桥村位于喀斯特山区,被誉为“中国国纸之乡”,至今保持古法造纸的手艺。村民们利用当地构树皮和清澈的溶洞地下水,经过数十道工序制造出高质量的古籍修复专用纸和国画专用纸。2006年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石桥村古法造纸最基础的条件是

A. 独特的自然条件    B. 充足的原料供应

C. 广阔的市场需求    D. 廉价的劳动力

2.石桥村生产的白皮纸质量高,但是产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成本高    B. 水资源减少    C. 手工制作    D. 森林减少

3.石桥村古法造纸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工艺改进    B. 原料替换    C. 生态环境改善    D. 政策扶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