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也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也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很像鸟一样的南飞北迁,形成“候鸟”现象。这给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港澳台资料暂缺)

(1)材料体现我国省际流动人口最大的是    (省区)。其原因是: ①      ;②      

(2)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最少的省区是      ,其不能大量吸引外省区人口流入原因有:

                   ;②                   

(3)目前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是            (省区),每年8—10月流入该地区的农民工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1)广东 该地率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快;劳动力(农民工)需求量大,工资报酬高;西部内地,经济落后,劳动力过剩 (2)西藏 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经济落后,吸引力小 (3)新疆 棉花采摘 【解析】(1)读图表可知,我国省际流动人口最大的为广东省。促进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广东省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地农民工进入。 (2)读图表可知,在我国各省区中,西藏的人口流动数量最小,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落后,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小,且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3)读图可知,在我国西部各省区中,新疆是省际人口流动最大的省区,在8—10月为当地棉花采摘期,需要大量劳动力。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属于人口移动,根本区别在于居住地是否发生长期改变。 2、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例如,美国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随着大庆油田、攀枝花铁矿、金昌镍矿等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迁人,主要受矿产资源的影响;近代山东、河北大量人口闯关东,主要受土地条件的影响。 (2)生态环境变化:受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在局部地区、特殊时期往往成为引起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例如:5·12坟川大地震后,北川县部分人口外迁山东;三峡工程建设使大量库区人口外迁;西北地区随着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 (3)政治因素:在特殊时期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例如,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吸引东部部分人口到西部地区工作;海湾战争期间,大量伊拉克居民迁往其他国家。 (4)社会因素: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减少了人口迁移的阻力,促进了人口迁移。文化教育和婚姻往往成为青年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迁移常起重要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某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距离递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交通便捷程度最好的区域是

A.     B.     C.     D.

2.图中处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A. 商业中心    B. 低级住宅区    C. 工业区    D. 行政区

 

查看答案

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 城市面积大    B. 城市人口多    C. 交通发达,经济实力强    D. 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查看答案

在国际贸易中,海洋运输占货运总量的80%,这是因为海洋运输具有的优点是

A. 受天气影响小    B. 速度快、运量大    C. 速度快、点对点    D. 运量大,运费低

 

查看答案

东亚、南亚、西欧和北美东部是世界人口稠密区。这表明有利于人口集中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森林草原广布 ③沿海地势低平 ④气温适宜降水适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起点为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国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

A. 1    B. 2    C. 3    D. 4

2.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其初衷是

A. 鼓励生育    B. 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 以税养老    D. 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