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

《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阅读上述材料,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 岩浆活动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侵蚀

2.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B. 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C. 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D. 根据材料,无法判断

 

1.C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明显,花岗岩形成于地下深处,一般先形成沉积岩,在薄弱的地方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 1.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较多,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原因是风携带沙子对岩石的撞击,属于风力侵蚀。 2.首先形成沉积岩,在沉积岩断裂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受到外力侵蚀作用,沉积岩容易侵蚀,花岗岩不容易遭到侵蚀突出地表,选择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图中①线)用了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图中②线)仅用了20天。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图中③线)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纪。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从有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的航期比第一次缩短了17天,原因是 (  )

A. 第一次航行里程长

B. 第二次使用了蒸汽动力

C. 1492年哥伦布顺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

D. 1493年哥伦布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

 

查看答案

面向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河流左岸,右手方视为河流右岸。读某一平直河流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河为平直河道,剖面是由于自然力的影响,则该河位于(   )

A. 南半球    B. 北半球    C. 赤道上    D. 回归线上

2.若该河自西向东流动,河堤需要特别加固的是(   )

A. 北岸    B. 南岸    C. 东岸    D. 西岸

 

查看答案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下图为某区域略图,表为图示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根据图表信息判断,该地区位置及气候是

A. 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B. 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C. 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D.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2.关于图示水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2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B. 3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C. 6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小    D. 9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查看答案

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图反映了1995~2005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的变动趋势。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以下有关1995~2005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 1995年以来持续向南移动    B. 总体有向西南移动的趋势

C. 1998年以后移动速度较快    D. 1998年至2000年有西移趋势

2.10年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变动的原因可能是(  )

A. 西部大开发使西部的能源消费增加    B. 振兴东北使东北能源消费增加

C. 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增长幅度加快    D. 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查看答案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B. 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C. 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 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2.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 年降水量增多    B. 水汽蒸发加快    C. 热量交换变缓    D. 地面风速增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