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1.该河流许多直流与干流垂直的原因是 A. 人工裁弯取直 B. 锋面雨带的南北移...

1.该河流许多直流与干流垂直的原因是

A. 人工裁弯取直

B. 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

C. 山脉走向多与海岸线大致平行

D. 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2.该流域上游地区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治

A. 石质荒漠化    B. 土地沙漠化

C. 次生盐渍化    D. 水土流失

 

1.C 2.D 【解析】试题分析: 1. 2. 【考点定位】河流流向影响因素、生态问题的分布 【方法总结】石质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最典型;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研究各种问题。下表是“苏北某乡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表将该区域划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1980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数字“1”、“2”、“3”、“4”分别表示湖泊、居民点用地、耕地、经营用地(如农家乐等),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A. 年降水量会增多    B. 气温年较差变大

C. 径流量蝙蝠减小    D. 湖泊的水质变好

2.下列措施中,能够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

A. 开发湿地,积极发展种植业

B. 全面恢复原有湖泊,发展淡水养殖业

C. 以旅游业为平台,发展第三产业

D. 搭理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西部内陆干旱区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 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 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 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 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2.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地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河流径流量增加    B. 土地荒漠化加剧

C. 水土流失严重    D. 洪涝灾害多发

3.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错误的是

A. 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 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D. 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查看答案

读某内陆湖近代三个时期以此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依据图中信息,可推断

A. 湖泊的流域面积在不断缩小    B. 最适宜作为渔港区位的是西南侧湖岸

C. 湖泊中南北走向的半岛,不会再消失    D. 注入湖泊的径流量不断减少

2.该湖泊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表现在

A. 湖泊面积减少,鱼群密度增大

B. 湖泊土壤盐碱化加剧,影响原生植被生长

C. 流水作用加强,风力作用减弱

D. 围湖造田,形成了季风水田农业

3.若想减缓湖泊的缩小,人类活动适宜的方式应该

A. 发展节水农业    B. 植树造林,减缓水土流失

C. 严禁围湖造田    D. 修建水利工程,拦截泥沙

 

查看答案

干燥度是指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表示气候的干燥程度。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读中国部分区域干燥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据图分析甲处于干燥度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海陆位置    B. 气温    C. 地形    D. 水温

2.图中乙区域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是

①土地荒漠化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   ③水土流失   ④土壤板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关于该区域干燥度分布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沿北纬40度纬线由西向东气候干燥程度逐渐升高

B. 乙处比丙处干燥度变化慢

C. 本区域干燥度自南向北递增

D. 影响该区域干燥度分布最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森林植被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有关该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和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