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

读“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炭

天然气

优点

开采成本低、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缺点

使用不方便、燃烧效率低、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资料:我国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西气东输工程是从塔里木盆地轮南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如上图所示)。新疆的天然气非常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相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天然气得不到充分利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很大(以煤炭为主)。长期以来这里能源资源贫乏,所需能源主要从外区调入。

(1)试从调出、调入区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的原因。

(2)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有        (选择填空)。

A.增加就业机会        B.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

C.改善生态环境        D.减少财政收入

(3)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不利自然因素有哪些。

(4)请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地区的影响。

 

(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资源贫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油气资源开发重点在西部。(2)A B (3)减少沿线地区对薪柴的需求,改善环境质量 (4)调入、调出区的资源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加以分析; 做到资源和经济优势互补;在工程实施中注意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解析】试题分析: (1)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多,工业发达,对能源需求很大,但东部资源很缺乏,尤其是能源资源更是缺乏;从西部引进天然气可以改善当地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可改善环境;同时可以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西气东输工程对于西部来讲,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们的经济收入;可以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西气东输工程对于沿线地区来说,可以减少当地人们对薪柴的需求,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4)对于西气东输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都要研究资源的调入地与调出地的资源分布状况,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尽最大的可能将两地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互补;同时在工程实施中要注意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考点:本题考查西气东输的有关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广东某地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其产业结构变化对“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增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 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 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 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查看答案

材料:所谓泛珠三角,就是指粤、闽、赣、桂、琼、湘、川、贵、滇等省区和港澳地区,简称“9+2”。本着“东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将成为中国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促进区域东西互动的前提是(    )

A. 交通状况的改善    B. 自然资源的开发    C. 人口的流动    D. 西电东送

2.关于部分省区区位优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广西水能、铝土矿丰富    B. 广东资金、技术力量雄厚

C. 湖南煤炭、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D. 四川水能、天然气资源丰富

3.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该区域对一些高耗能产业进行差别电价,下列产业在此行列的是(    )

A. 纺织    B. 电子    C. 食品    D. 电解铝

 

查看答案

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    )

①自然原因  ②社会原因  ③经济原因  ④技术原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下列各题。

1.该省可能为(     )

A. 辽宁    B. 江苏省

C. 台湾省    D. 云南省

2.该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 寒潮    B. 泥石流    C. 沙尘暴    D. 地震

 

查看答案

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价廉质优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⑤市场前景广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