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口约30%来自安徽省...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口约30%来自安徽省,大大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

(1)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2)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  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 ; 距离安徽近( 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 (2)1.生物多样性减少2.河流/地下水/土壤/环境污染3.破坏水循环/影响地表水下渗4.出现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加重 【解析】(1)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生活文化有相似性。 (2)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大:1、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2、城市化快速发展,工业产业增多,城市排污量增加,污染地表河流、地下水、土壤及大气环境。3、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硬地地面增加,绿地减少,不利于地表水、雨水下渗,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影响水循环。4、城市化城市工业、建筑及生活产生的各种废热,城市出现热岛效应;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重了热岛效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自然环境好    B.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 城乡收入差距大    D.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 土地资源浪费    B. 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 城乡协调发展    D. 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查看答案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下列各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 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 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 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查看答案

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 大气湿度增高    B. 大气降水增多

C. 近地面风速增大    D. 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土壤质量    B. 节省劳动力

C. 促进生态循环    D. 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 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 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 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查看答案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

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候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 稻田    B. 鱼塘    C. 果园    D. 菜地花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