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

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回答下面问题。

 

纬度(°N)

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

139.3

169.9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云量最多的地区是20°N

C.有效总辐射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D.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降水较少

 

 

2.图中的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D 2.C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知道“可能总辐射量”的基本分布规律:自低纬向高纬递减,故判断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太阳高度;云量最少的地区是20°N;有效总辐射随纬度增加而递减但迅速不一;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晴天多,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2.热力环流形成的本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据此判断C正确。 【考点定位】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热力环流。 【知识拓展】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原理: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为

 

A.丁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B.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其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的成因相同

D.丙气压带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查看答案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太阳辐射能在不同纬度分布不均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查看答案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冬季晴朗的夜晚,农民点燃田地里的秸秆,烟雾弥漫,据说能防霜冻,原因是烟雾 

A.能减少大气逆辐射             B.能增加大气逆辐射

C.能使地面辐射减弱             D.能增加地面辐射

3.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且大气逆辐射弱   D.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

 

查看答案

甲、乙、丙三幅图所示的是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二至日时的阳光照射情况(ab)

1.

A. 三地都位于北半球    B. 甲地位于赤道附近

C. 乙地位于南温带    D. 丙地位于北温带

2.

A.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小值

C. 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    D.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3.

A. 10m    B. 15m    C. 20m    D. 25m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 67oS    B. 21oN    C. 37oS    D. 80oN

2.

A. 321日    B. 923日    C. 622日    D. 1222

3.

A. 15时    B. 17时    C. 19时    D. 21

4.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④③②

5.

A. 杭州    B. 上海    C. 福州    D. 厦门

6.

A. 北半球    B.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C.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