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河南省有“中原粮仓”之称,也是我国人口大省,其省会城市郑州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级粮食...

河南省有“中原粮仓”之称,也是我国人口大省,其省会城市郑州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级粮食交易市场。下图为河南省地形图。

1简述河南省的地形特征。

2简述河南省成为“中原粮仓”的有利自然条件。

3试分析郑州成为我国重要粮食交易市场的原因。

 

(1)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为山地、丘陵,东部为平原;地势西高东低 (2)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水热配合好(或:雨热同期);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便利。 (3)位于华北平原,邻长江中下游平原,近东北平原等粮食主产区,粮食商品来源丰富;位于中东部人口密集区,粮食消费量大;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或京广、陇海铁路交汇处)交通运输便利;是省会,信息、金融、仓储等服务条件好。 【解析】 试题分析: (1)地形特征主要包括主要地形类型及分布以及地势总体变化特点。读图可知,河南省地形分东西两部分,西部海拔较高在200米以上,地势起伏,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属于平原地形。从地势特点来看,西高东低。 (2)河南省成为“中原粮仓”说明粮食产量大,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农业区位条件考虑。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从气候条件来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热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从地形来看,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从土壤来看,为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从水源来看,河流众多,水源便利。 (3)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首先要有充足的粮食商品来源和庞大的消费市场;还要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郑州位于华北平原,临近长江中下游平原,距我国粮食主产区较近,粮食商品来源丰富;中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粮食的市场需求量大;郑州是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京广、陇海线交汇处),交通便捷;作为省会城市,可以为粮食交易提供更完善的仓储、运输、金融、信息服务。 【考点定位】地形特征描述 农业自然区位 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加拿大是世界发达国家之一,东南部的五大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群,航运发达。

1简述加拿大的地理位置。

2加拿大沼泽面积较大,试简述其原因。

3简述五大湖航运发达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是“某地区等高线的地形图”单位:米,据此回答下题。

沿pq线作地形剖面图不可能是

 

 

查看答案

海水温度距平值表示某一时段内海水平均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的偏离值,下图是某时间热带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单位为)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A. 赤道中东部附近海水升温显著

B. 位于东半球的海域升温最明显

C. 南回归线附近海水降温幅度小

D. 日界线附近的海水降温幅度大

2.

A. 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强,处于厄尔尼诺现象期间

B. 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弱,处于厄尔尼诺现象期间

C. 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强,处于拉尼娜现象期间

D. 南半球东南信风较弱,处于拉尼娜现象期间

3.

A. 太平洋西部台风活动增强

B. 澳大利亚大陆东部降水增加

C. 东南亚地区出现暴雨洪涝

D. 秘鲁渔场的捕鱼量明显减少

 

查看答案

2015年某月新加坡惨遭雾霾笼罩,空气污染指标攀升至不健康标准,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下图为新加坡周边地区烟雾浓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 该雾霾现象主要是由于当地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烟尘

B. 该雾霾现象的罪魁祸首主要来自马来半岛

C. 该雾霾现象持续发生时,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可能正忙于剪羊毛

D. 该雾霾现象的产生与当地森林茂密不利于烟雾消散有关

2.

A. 苏门答腊岛地处两大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B. 马来半岛西侧冬季降水多于夏季,东侧夏季降水多于冬季

C. 爪哇岛植物繁茂、草木终年常青,肥沃的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D. 除东、西两端外,马六甲海峡内流向西北的海水流速冬季较大、夏季较小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中两条等值线为全球变暖条件下两个年份的相同月份的月均温为2℃的等温线。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     B甲处有暖流流经   

C乙处可能为山地    D南部雨季长于北部

2.此时M河流流域

A处于七月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盛行西北风      D河流处于汛期

3.仅从自然条件考虑,①②③④四地最适宜建设大型港口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