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小镇普光到国际大都市上海,遥遥2 000多千米,如今被一条绿色的能源大动脉——川气东送工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结合我国常规能源消费结构表(单位:%),完成各题。
年份 | 原煤 | 原油 | 天然气 | 水电 |
1978 | 70.7 | 22.7 | 3.2 | 3.4 |
2000 | 66.1 | 24.6 | 2.5 | 6.8 |
2007 | 69.4 | 20.0 | 3.4 | 7.2 |
1.关于川气东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工程的优势在于市场广阔
B.带动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明显改善四川省大气环境质量
D.使天然气取代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地位
2.川气东送和西气东输的目标市场都有江苏,其主要原因是( )。
A.天然气具有高效、安全、清洁的特点
B.省级政府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C.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
D.江苏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和国际市场接轨
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其中①和③的目的地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图中①②③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A.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B.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D.能源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
上海市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暑假相约乘船沿长江从上海到重庆,感受长江的自然魅力,分析东、西经济发展差异,了解规划中的沪渝沿江铁路。下面是他们收集的相关材料。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沪渝沿江铁路,起自上海,经南京、武汉至重庆和成都,横跨我国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重庆七个省市,全长2 116千米。
材料二:2008年我国部分省市经济数据统计表。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江西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GDP (亿元) | 13 698 | 30 024 | 8 116 | 5 293 | 10 600 | 11 025 | 5 098 |
人均 GDP(元) | 95 049 | 36 241 | 11 780 | 12 504 | 15 104 | 11 008 | 16 014 |
(1)沪渝沿江铁路经过的省市中,属于东、中、西经济带的各有几个?( )
A.2,3,2B.1,3,3
C.3,2,2D.2,2,3
(2)结合材料二,说明沿江铁路沿线的东、中、西经济差异及原因。
| 西部 | 中部 | 东部 |
经济差异 |
| 较发达 |
|
原因分析 |
|
|
|
(3)(多选)长江流域内部差异明显,下列关于其区域合作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够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B.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的优势,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
C.能够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D.能够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读图,完成各题。
1.图中①②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地形、水源B.水源、地形
C.土壤、光照D.热量、水源
2.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源B.海陆位置
C.地形D.土壤
3.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气象资料表。据此完成各题。
气候要素 | 具体内容 | 优势 |
光照 | 在1 400~2 300小时 | 光合作用强 |
热量 | 年均气温14.5~22 ℃, 生长期长 | 一年两至三熟 |
水分 | 年降水量在1 000~2 000 mm, 且地表水丰富 | 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
1.由表中信息可知,此地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B.两广丘陵
C.四川盆地D.华北平原
2.由上题可知,该地( )。
A.低山丘陵广布,宜发展苹果、柑橘等经济果林
B.鱼塘—台田模式是最佳的农业发展模式
C.大力发展水电,可解决能源不足现状
D.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不足
读山西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图,完成各题。
1.该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上升
B.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
C.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
D.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
2.该省的主导工业是( )。
A.机械制造 B.有色冶金
C.能源工业 D.轻纺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