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表示有生产联系的甲、乙两个工厂单位产品部分成本在过去10年间的变化(+10表示增加10%,-10表示减少10%,0表示没有变化)。完成各题。
| 原 料 | 原料(零 部件)运费 | 能 源 | 能源 运费 | 劳动 力 | 地 租 | 产品 运费 | 广告 费 | 排污 费用 |
甲 | 0 | -15 | 0 | -5 | +2 | 0 | +5 | 0 | 0 |
乙 | 0 | +10 | 0 | -2 | +5 | +6 | -15 | -5 | -6 |
1.据表中甲、乙两工厂成本变化情况推测,引起甲工厂原料(零部件)运费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交通发展 B.信息网络发展
C.产业集聚 D.科技发展
2.下列关于甲、乙两工厂组合最合适的是( )
A.甲—汽车厂 乙—煤炭厂
B.甲—芯片厂 乙—硅片厂
C.甲—钢铁厂 乙—焦化厂
D.甲—纺织厂 乙—服装厂
美国纽约都市圈内,纽约(商业和金融)、波士顿(大学产业)、费城(重工业)、巴尔的摩(冶炼工业)、华盛顿(政治产业)等核心城市经济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使都市圈效率最大化。波士顿128公路是美国最早的科技高速公路,沿线两侧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研发公司和机构,其经费主要来自冷战时期美国国防和航天研究,冷战结束,个人电脑时代到来,波士顿科技产业严重衰落,“硅谷”兴起。依据材料,完成各题。
1.波士顿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导区位优势是( )
A.邻近高速公路B.邻近高等院校
C.海运便利廉价D.冷战军事订货
2.“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并超过波士顿,说明哪一类因素发挥关键作用?( )
A.市场的变化B.优美的环境
C.科技的进步D.管理的进步
读中国造纸业分布图,回答各题。
1.从图中可知,影响我国造纸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技术、政策 B.原料、交通
C.水源、市场 D.能源、劳动力
2.从环境角度分析,造纸厂应布局在( )
A.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B.河流的下游
C.远离居民区的位置
D.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马铃薯原产于的的喀喀湖附近,后传播至亚洲、欧洲。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a为马铃薯原产地位置与地形图。
材料二 图b为欧洲部分地区地形与河流图。
材料三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 193 500万千克,其中马铃薯产量为8 892 500万千克。马铃薯单产为稻谷、小麦、玉米的2~3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2013年我国进口粮食总量约1 000亿千克。有人认为,马铃薯主粮化将成为我国必然的选择。
(1)说出马铃薯原产地的光、热、水、土条件。
(2)马铃薯忌渍水。从地形角度说明马铃薯集中种植在图b中的A地区而不是B地区的原因。
(3)你是否赞同我国扩大马铃薯种植,使之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中国人的又一主粮。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菊花有喜光、喜温、耐肥、畏旱、怕涝、生长期长等习性,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用之佳品。我国药用菊花按产地不同形成一些品牌,其中又以具有800年历史的黄山(歙县)贡菊质量最为上乘。由于药菊生产周期短、见效益快,近年来我国药菊种植发展迅速,但市场大起大落现象严重。
材料二 主要药菊产地与环境。
品种 | 生产地 | 海拔(m) | 经纬度 | 年均降水 量(mm) | 无霜 期(天) |
贡菊 | 皖,歙县北岸、大阜、杞梓里 | 200~ 600 | (118.4°E, 29.8°N) | 1 800 | 230 |
杭菊 | 浙,桐乡市灵安、梧桐、炉头 | 10~50 | (120.5°E, 30.6°N) | 1 176 | 238 |
滁菊 | 皖,全椒县马厂、三合、复兴 | 100~ 150 | (118.0°E, 32.0°N) | 960 | 223 |
亳菊 | 皖,亳州市辛集、大寺、十九里大杨 | 10~50 | (115.7°E, 33.8°N) | 793 | 210 |
怀菊 | 豫,武陟县嘉应观、北郭 | 10~50 | (113.3°E, 35.0°N) | 636 | 208 |
济菊 | 鲁,嘉祥县纸坊 | 30~80 | (116.3°E, 35.4°N) | 700 | 210 |
(1)歙县发展贡菊生产有哪些区位优势?
(2)和其他主要药菊相比,歙县贡菊质量更加上乘的原因是什么?
(3)药菊种植区可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大起大落的市场形势。
阳台农业不仅指单纯的在阳台空间进行农业活动,也包括在屋顶、露台等空间的农业,栽培模式更趋无土性,生产产品趋观赏性与自给性是现代都市农业中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各题。
1.阳台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加注重( )
A.土地 B.市场
C.技术 D.劳动力
2.阳台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对农业生产带来冲击较小
②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商品率
③美化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④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