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图,完成问题。 1.m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

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图,完成题。

满分5 manfen5.com

1.m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的治理      B. 酸性土壤的改良

C. 旱涝灾害治理        D. 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

2.近年来,n地区“双季稻”改成“单季稻”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 气候      B. 水源     C. 劳动力       D. 市场

3.近年来,m、n地区加强协作,旨在(    )

A. 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B. 迁移人口,形成特大城市群

C. 借助水运,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

D. 南粮北运,实现资源跨区域合理调配

 

1.C 2.C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m地位于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三大障碍是旱涝、盐碱和风沙,C正确。 2.水稻是劳动密集型农业,需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近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因此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劳动力,C正确。 3. 【考点定位】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合作的意义 【名师点睛】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离开其他区域而独立发展。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以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条件,求得共同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

A.          B.Ⅱ        C.          D.

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地带的是(  )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华北地区 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线工程从杭州取水,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北京

B.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完工后,长江水的大部分都将调往北方地区

C.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水位较高可自流输水

D. 西线调水线路较短,工程量最小,是最经济有效的调水方案

 

查看答案

下表为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题。

满分5 manfen5.com

1. 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3.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D.④农作物以水稻和青稞为主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下列题。

满分5 manfen5.com

1.该地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B. 青藏地区     C. 西南地区     D. 东南地区

2. 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 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C. 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

D. 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3. 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 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 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C. 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D. 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查看答案

读甲、乙两图,完成题。

满分5 manfen5.com

1. 甲、乙两湖所处的气候分别是(    )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 关于甲乙两湖泊面积减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围湖造田使甲湖泊面积减小

B.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使乙湖泊面积减小

C.沙漠侵吞使乙湖泊面积减小

D.沿岸用水量大使甲湖泊面积减小

 

查看答案

拉萨河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题。

满分5 manfen5.com

1.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B.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C.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D.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2. 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

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

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

防治湿地退化

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