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B地所处的河流是( ) A.渭河 B...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图中B地所处的河流是(     )

A.渭河       B. 汾河     C.汉水       D.长江

2.下列矿产地,位于A、B两地所在省区的是(    )

A.神府煤矿       B.白云鄂博稀土矿

C.大同煤矿       D.金昌镍矿

3.关于A、B两地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地是草原,B地是森林

B.A地是半干旱地区,B地是半湿润地区

C.A地是暖温带,B地是亚热带

D.A地是中温带,B地是暖温带

 

1. C 2. A 3. C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经纬度以及省份信息,可知A属于黄河流域的渭河,南侧为秦岭,B为汉水。 2.AB所在的省区是陕西省,金昌属于甘肃,白云鄂博属于内蒙,大同属于山西。 3. 考点:中国的气候、资源、地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为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表(2006年),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表中 ① ② ③ ④ 所代表省区依次是(     )

A.川、黑、苏、陇        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陇、黑、川、苏

2.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 省区的种植业集中分布在其西部地区

B.② 省区东部是我国重要的棉产区

C.③ 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可一年三熟

D.④ 省区北部灌溉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查看答案

国际上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达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黄河流域为55%,内陆河流域为52.5%。据此回答题。

1.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灌溉农业发达         D.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高

2.下列现象与西北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不相关的是(   )

A. 河流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

B. 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

C. 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出现断流预警

D.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查看答案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进一步加快其经济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又划分了一个新的区域——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即粤、桂、闽、赣、湘、滇、贵、川、琼、香港、澳门),下图是该区域的局部地区图,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有关省会城市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地形单元上属于珠江三角洲区

B.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中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C.在京广铁路经过这里

D.该地所在省份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2.珠三角地区有著名的基塘农业,有关该农业形成的自然区位是(     )

①地势低平、河网密布②降水丰沛、水源充足

③土地成片、土壤肥沃 ④高温多雨、风调雨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下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下题。

满分5 manfen5.com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贺兰山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为秦岭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2.各区域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所致

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C.“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区域经纬网图。读图回答下面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下列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⑤⑥两地间的距离等于③④两地之间的距离

B.④地位于⑤地的东南方向

C.②③位于中纬度

D.③④两地位于西半球,②⑥两地位于东半球

2.若一架飞机从图中④点飞到③点,沿最短航线飞行,合理的方向是(     )

A.一直向东        B.一直向西

C.先东北再东南    D.先西北再西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