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我国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回答下题。 1.关于示意图中A和B两种气...

读我国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回答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关于示意图中A和B两种气体说法正确的是    

A.应采取措施控制A气体排放,严格实行回收处理制度

B.对于B气体可以大量排放,部分回收即可

C.A气体是该过程中排放出的温室气体

D.A和B两种气体产生的问题都属于生态破坏问题

2.这种生产模式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不正确的是   

A.能大量增加就业机会          B.极大地减小运输压力

C.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D.产业结构仍旧单一化

 

1.C 2.D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看出,A气体是在使用过程中排放的为二氧化碳,B气体是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为二氧化硫,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C正确。应采取措施控制B气体的排放,严格实行回收处理制度,A.B错。A气体产生的问题是全球变暖,属于生态破坏问题,B气体产生的问题是酸雨,属于环境污染,D错。 2.这种生产模式与单纯输煤相比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就业机会,减少了运输压力、丰富了产业结构,不正确的是D。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题。

满分5 manfen5.com

 

1.下列描述与图示地区相符的是(    )

A.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B.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C.绿遍山原自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历史时期以来,该地大部分聚落逐步向地势较高的地区转移,其主要原因是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化范围扩大

 

查看答案

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完成题。

满分5 manfen5.com

 

1.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    )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依赖性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煤炭出口量增加          B.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C.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D.煤炭利用率提高

 

查看答案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B.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坑口电站”适用于(    

A.①输送线路       B.②输送线路

C.③输送线路       D.三条线路均可

 

查看答案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4月、7月、ll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多得。据此完成题。

1.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4月、5      B4

C6月、7      D11

2.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分解者                    B.缺少枯枝落叶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查看答案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题。

1.导致下列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洋流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控制下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2.在我国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A.水土流失     B.次生盐渍化

C.石质荒漠化   D.土地沙化

3.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