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斑马线是行人横过马路的"安全生命线",我国道路交通法中有明文规定,行人在...

    材料一:斑马线是行人横过马路的"安全生命线",我国道路交通法中有明文规定,行人在斑马线上享有优先通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 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有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材料二:2018年1月10日起,在珠海情侣南路珠海度假村路段斑马线上,车辆如果不礼让行人,不停车或不减速均会被智能“电子警察”拍照,而且还会被扣3分,罚200元。

材料三:有网友认为:礼让斑马线,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基本素质。礼让是相互的,没有红绿灯的地方,司机让你;有红绿灯的地方,请你耐心等待。礼让,绝对不是纵容闯红灯!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法律的哪一功能?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交通法“礼让行人”规定的必要性。

(3)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建立马路上和谐的“人车关系”“礼让斑马线”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1)分别体现了保护功能和制裁功能 (2)①“汽车礼让行人”规定体现了对行人生命健康权的尊重和维护。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我们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生命至上。我们要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②“汽车礼让行人”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素质。规定有助于提高我国行车的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的人车关系,建设美好社会。 (3)政府:加强执法,对违法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给予及时处罚,纠正路人和司机违法行为。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个人: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增强权利义务观念。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相互理解和尊重、礼让,增强文明意识,文明行车,做文明行人。 【解析】 (1)本问考查对法律的作用的正确认识。交通安全法规的规定内容体现的是法律的保护功能;车辆如果不礼让行人,不停车或不减速会受到处罚体现的是法律的制裁作用。 (2)“礼让行人”是为了维护行人的生命健康权,制定此规定的必要性,学生可围绕生命健康权的作用、生命的特点以及“礼让行人”的作用三个角度作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我们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生命至上。 “汽车礼让行人”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素质。规定有助于提高我国行车的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的人车关系,建设美好社会。学生据此回答即可。 (3)所提建议可从国家、社会、执法机关、公民个人不同角度加以作答。如:国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上加大宣传的力度;执法机关加大执法的力度;公民要提高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等。答案角度多元化,符合题意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情境:九年级的小明参加汕头市初三模拟考,但一向自认为非常努力的小明这次却考砸了。小明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直郁郁寡欢的小明甚至想放弃学习。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评析小明的行为。

 

查看答案

简答题

名言

体现品质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以上名言分别体现了什么品质?

(2)助力青春成长,以上名言对青少年有哪些启发?

 

查看答案

自蔡英文上台以来,“文化台独”愈演愈烈,这引起了海峡两岸人民的高度警惕,它对两岸关系的冲击不可小觑,甚至有釜底抽薪之虞。下列对“文化台独”的认识理解错误的是

A. 刻意歪曲中国历史j否认两岸之间的亲情血脉

B. 违背“一国两制”这一政治基础,冲击祖国稳定

C. 扭曲台湾年轻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撕裂台湾社会

D. 故意制造海峡两岸文化对立,用心之险恶引入警醒

 

查看答案

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消息,“天网”行动已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4833人,追回资产103亿余元。以上材料说明了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违法行为须承担法律责任

③“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④有了“天网”行动,就没有外逃违法分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福建莆田一男子开越野车爬上49级阶梯,闯入文物保护单位涵江孔庙,还拍视频炫耀,被行政拘留5日。该男子的行为是

A. 民事违法行为    B. 行政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