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学会了努力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我们走向界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体现在( )
①向外国友人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
②邀请外国访学的同学到家里做客
③与父母一起去外国旅游
④去国外留学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材料一:2018年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材料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
某校九(2)班同学开展了“感受改革巨变,树立远大理想”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列举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2)面对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你有哪些感悟?(至少三方面即可)
材料:中国共产党第19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了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抓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建设,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洛阳市某中学看了上述新闻后准备开展以“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建设法治中国设计一条公益广告。
(2)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何重要意义?(两方面即可。)
(3)“奉法者强则国强”,这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哪些要求?(两方面即可。)
材料一:从“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再到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方面的内容写入宪法,充分彰显出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两个阶段目标已经明确: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的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材料二:今天,品尝到绿色发展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抓手;分享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产业升级、生产方式调整上按下“快进键”;体味到绿水青山带来的“获得感”,全社会关心环境、参与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从而推动生活方式、价值理念新的“绿色革命”,美丽中国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我们向往绿色的理念不熄,追寻美丽的脚步不止,美丽中国的“名片”就一定能越擦越亮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举措说明了什么?(两方面即可)
(2)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两方面即可)
(3)让美丽中国的名片越擦越亮,需要坚持怎样的发展理念?
材料一: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在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相信中非合作的必由之路就是发挥各自优势,把中国发展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
材料二: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各国都应该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列举近年来中国发出的响亮声音。(两个即可与材料重复者不得分)
(2)中国为什么能发出的响亮声音?(两方面即可)
(3)为使中国声音持久响亮,应该怎么做?(两方面即可)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发、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甲:中华复兴民夙愿,改革开放助实现。
乙:传统美德来引领,依法治国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