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2015年5月,我市某高级中学的两位男同学放学回家途中不顾路人的阻拦,毅然搀扶起...

2015年5月,我市某高级中学的两位男同学放学回家途中不顾路人的阻拦,毅然搀扶起倒地老人王大爷,并护送到家,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大力表扬。这两位男同学的义举告诉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中,必须要做到

A. 要学会亲近社会

B. 要关心社会发展

C. 要感受社会变化

D. 要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A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根据所学,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注社会发展等都属于亲社会行为。题文中两位男同学帮助倒地的老人,是对老人的帮助和关爱,属于亲社会行为,A符合题意,BCD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答案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家里,我们是子女;在公园,我们是游客------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身份?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 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等级不同

B. 每个人都是多重性格的

C.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D. 反映了人性格中的虚伪性

 

查看答案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于2017年9月25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同学们一起参观展览,一件件科技新成果的展品模型吸引了同学们。

你知道吗?你收到的一份快递,可能是通过机器人发给你的;未来在国外旅行时,你所乘坐的高铁很可能是中国制造的;中国的大型客机C919也亮相了,几年之后就能投入运营……在今天的中国,科技创新正在分分秒秒、点点滴滴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厉害了,我的国!”

(1)科技创新为中国带来新气象。除了上述科技成果,请你再列举一项成果。

(2)有的同学说:“厉害了,我的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3)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当代青少年,谈谈你“未来的职业理想”,以及“今日的责任”。

 

查看答案

某班召开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交流会,同学们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展示了两份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全国已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摘自2016年《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取得减贫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某村是个脱贫致富的典型,现在人均收入在全国乡村中名列前茅,可昔日这里却是一个“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贫困村。长期以来,村民们一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构架起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轮驱动。村在景中,景在村中,这个村也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享誉海内外,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来参观旅游。

(2)该村的成功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一天早晨,三位中学生结伴骑车上学。路上,同学甲不小心撞上了一辆停在自行车道上的汽车,汽车尾灯被撞坏,当时车内无人。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任选上述一位同学的说法进行评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镜头一  一则公益广告让无数观众感动。聚餐会上,一位身患老年痴呆症记忆衰退的年迈父亲,抓起桌上剩下的饺子就装进自己口袋,嘴里还喃喃自语:“我儿子喜欢吃饺子。”短片旁白:“他忘记了一切,但从未忘记爱你……”

镜头二  三个妈妈挑着沉甸甸的担子回家,汗流浃背。一个妈妈:“我儿子像牛一样健壮。”一个妈妈:“我儿子唱起歌像夜莺一样动听。”一个妈妈:“我儿子什么也不会。”远处跑来三个男孩,一个翻着跟头,一个唱着动听的歌,两人向母亲炫耀今天的收获,只有第三个默默地挑起了母亲的担子。一位老人看到此景,嘴里喃喃自语:“不会的孩子真会……”

从这两个镜头中你分别懂得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