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下列选项中能说明这一论断的是( ) ①我国资源相对...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下列选项中能说明这一论断的是(    )

①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中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 4%

③“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

④2014年中国“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开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了解。根据材料“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中国近几年取得的成就,中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 4%,“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2014年中国“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式开钻,这些都是中国取得的成就,都能证明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①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说法是错误的,不是我国取得的成就。所以正确答案是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得到了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      )

①有着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

②有着顽强信念、不屈精神和英勇反抗的抗争史

③近代遭受侵略饱受苦难的屈辱史

④始终强盛的繁荣史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恭贺你!感谢你所创造的美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现看了中国联艺术家高清红赠给教科文组织的勇纸作品科文组教科文组河图)全卷后,欣然题词。剪纸《清明上河图》惊艳联合国织,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引领者世界文化新潮流

③ 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④世界文化具有统一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抗战胜利的意义,早已经超过了一场战役一场胜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新起点。”在这场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而这正是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这种精神力量,推动了中国人民迅猛觉醒,促进了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强化了中国人民不屈意志,坚定了中国人民必胜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尤为必要。无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不能缺少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的砥砺。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总结大会上指出,纪念活动体现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实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巨大升华,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展示了我国维护和平正义的国际形象。

(1)抗战老兵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请你谈谈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现实意义。

(3)作为当代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向革命先烈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查看答案

如果你校正在组织准备“反思历史,开创未来”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后参与并完成如下任务。

材料一 三个甲午年,三个不同的“中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惨败的中国进一步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中国综合国力逐步跃居世界前列。2014年,又逢甲午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

材料二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1)三个甲午年,三个不同的“中国”。请你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

(2)“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网上签名留言活动正在进行,请你写下你的留言。

 

查看答案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所有人的力量相加,就足以升腾起改变时代、推动进步的“正能量”。这句话启示我们

①要认识到国家兴亡,是我的责任 

②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 

③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④要胸怀天下,共同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