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理解回答问题。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

根据理解回答问题。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这段文字出自哪本名著?信中的“我”对“你”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傅雷家书》。“我”是傅雷,“你”是傅聪,父亲通过书信给予儿子关怀和指导,建议儿子面对痛苦应该持有坦然接受的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积累。根据“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等内容可知,这是傅雷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出自《傅雷家书》。《傅雷家书》第一封信是父亲在儿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开导他,让他坚强,教儿子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文段中的“我”是傅雷,“你”是傅聪。根据“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可知,傅雷教育儿子面对痛苦应该坦然接受现实,理智客观地分析,学会坚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王维钧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

③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

④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是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⑤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用于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周,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重阳节喝茱萸酒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⑥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⑦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2.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中合适?请简述理由。

现在,人们常把农历时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古代把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至今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肉其实最初都是联子祭祀声明的,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竞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仓皇投卷,竞得中试,状元及第。

(选自《罗伦还镯》,有删改)

注:①孝廉:“举人”的别称。②给:充足。③赍:以物送人。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孝廉赴会试

(2)竞至其家 

(3)夫疑妻有私

(4)急行

2.下列选项中,与“仆于途中拾一金镯”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

(2)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4.结合罗伦的言行,简要分析他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首诗讲述了卖炭翁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书院街道“市民最讨厌不文明行为”统计表

不文明行为

票数

随意扔垃圾

268

随地吐痰

231

行人、电动车闯红灯,不走斑马线

141

车辆乱停乱放

97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71

在公共场合吸烟

78

车窗抛物

58

乱贴乱画

36

 

 

(材料二)3月1日,在石家庄南焦客运站一名男子因随地乱扔烟头被处以50元罚款。这是石家庄市开展“讲文明、改陋习,除顽疾、洁城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来开出的首张“乱扔烟头”罚单。

    (摘自2018年3月2日《石家庄日报》)

(1)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

(2)你所在社区组织“文明劝导团”,对随地吐痰、乱闯红灯、不走斑马线、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和纠正。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面对一位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的老年妇女会怎样说?

 

查看答案

观察下面三张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1)图片一、图片二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改为“____” ②“____”改为“_____

(2)图片三中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为它补写下联: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