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 ①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

①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会意字,形象反映了般商社会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状况,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②先说一下象形字。

③殷人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戈字(见如图),上部横道,代表着戈头,竖道是戈松()即戈把,是木头做的。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_______厘米至1米左右。甲骨文的戈应源于这种安上木柲的铜戈。殷墟墓葬出土的铜戈,大多数都只剩下钢戈头,没有木把了。

④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牛字(见如图),是简化了的牛头正面形,是牛头线条化的一个表现。殷墟54号墓出土的铜牛尊,为水牛的形象,体态肥硕,四肢粗短,尾部下垂,目字形眼,眼珠外突,两只大角呈圆弧形向后伸展,双耳上竖。牛尊身躯布满了纹饰,非常漂亮,可谓国宝级文物。

⑤这是“万”(萬)字(见如图)。甲骨文萬字像蝎子形,后来借为数字的万字。殷墟侯家庄M1001号大墓出土一件残骨笄(),俗称骨簪子,骨笄顶部的形状,与甲骨文的万字轮廓基本相似,均突出了蝎子头前的一对拱钳。殷人凭借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所以才能够造出这样的象形字。

⑥下面我再介绍一些会意字。

⑦这是“为”(為)字(见如图)。甲骨文的为字,像人手牵着大象,表示有作为的意思。西北冈王陵区发现两个埋象的坑,一座埋一匹象和一个人。另一座只埋放一匹象,是亚洲象的幼象。象的前肢上面还有一只小猪的骨骼。此坑最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是象脖子旁有一个铜铃铛,表明了这是被人驯服的象。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安阳一带,气候比现在暖和,也有象活动。为字的形体及《吕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

⑧这是“夫”字(见如图)。像人的正面图形,头上有一个簪,也就是笄。这个字也是会意字,古代的男子成人后要束发加冠的,笄是束发的用具。

⑨殷墟出土了数以千计或上万件骨笄和少量玉笄。一般来说,贵族用玉石做的笄,普通平民、奴隶用骨笄。殷代的男子用笄,一般为一人一根。后冈发掘了一个圆形祭祀坑,里面有三个人牲,头顶插一根骨笄。我参加发掘的郭家庄M160墓,发现有三个男性殉人,头顶上也只有一根骨笄,说明当时的男子,是一人只用一根骨笄或者玉笄的。

⑩由此可见,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传承了人类的智慧。

(选自《新华文摘》一书,有刪改)

1.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什么?依据全文,至少写出两种说明方法。

2.品析并写出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左右。

3.依据选文,概括象形文字产生的原因。

4.依据选文第⑦段回答,“为”字反映了股商时期怎样的自然状况和史实?

 

1.①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作诠释,摹状貌等。(答出任意两种说明方法即可) 2.“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因为实物埋于地下年代久远,出土时有残损,在文物考古时,难以得到精准的测量数据,所以用表示推测、估计的词语,这样用语,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密)性。(围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密)性”回答即可) 3.①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②形象地描实物的形状;③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④殷人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①自然状况:中原地区气候比现在暖和。②史实:有象活动,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或《吕氏春秋》记载的“殷人服象,为于东夷”。 【解析】 1.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说明方法。(1)结合第一段“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知,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2)第七段“这是‘为’(為)字(见如图)。甲骨文的为字,像人手牵着大象,表示有作为的意思”采用了举例子说明方法。第七段“为字的形体及《吕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第三段“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左右”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四段“殷墟54号墓出土的铜牛尊,为水牛的形象,体态肥硕,四肢粗短,尾部下垂,目字形眼,眼珠外突,两只大角呈圆弧形向后伸展,双耳上竖。牛尊身躯布满了纹饰,非常漂亮”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第五段“甲骨文萬字像蝎子形”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第五段“殷墟侯家庄M1001号大墓出土一件残骨笄(jī),俗称骨簪子,骨笄顶部的形状,与甲骨文的万字轮廓基本相似,均突出了蝎子头前的一对拱钳”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第七段“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安阳一带,气候比现在暖和,也有象活动”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本义。“大概”是大约的意思,表估计,不确定。(2)语境义。这里指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约在80厘米至1米左右,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因为实物埋于地下年代久远,出土时有残损,在文物考古时,难以得到精准的测量数据,所以用表示推测、估计的词语。(3)效果。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科学性。 3.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第一段“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会意字,形象反映了般商社会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状况”可知,原因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2)结合第三段“殷人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产生了象形字”可知,原因二:形象地描实物的形状。(3)结合第四段“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产生了象形字”可知,原因三: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4)结合第五段“殷人凭借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所以才能够造出这样的象形字”可知,原因四:殷人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 4.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第七段“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安阳一带,气候比现在暖和,也有象活动”可知,反映的自然状况:中原地区气候比现在暖和。(2)结合“为字的形体及《吕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可知,反映的史实:有象活动,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或《吕氏春秋》记载的“殷人服象,为于东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算盘

李森祥

①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②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堂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③陈算盘是老师的绰号,村里人背后都这么叫他。

④这陈老师是块活算盘,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珠上走得了马。的的得得,的的的得得得,珠子炒黄豆一般响成一气。

⑤上课时,老师不敲钟,不吹哨。他的头从横梁内移出来,脚就从楼梯上下来,咯——咚声比上楼时响,弄得祠堂里回声很大,学生们远远就听见了。到他下最后一级楼梯,我们已经坐好。

⑥有一天,老师很认真地要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上他住的阁楼里去看看。祠堂有阁楼,老师的房间就在阁楼里。我们心里一下子兴奋起来。这就是说:老师要教我们珠算课了。按老师的惯例,开教哪个年级的珠算,就让上他阁楼里走一趟。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固定仪式。

⑦我们排着队,很小心很紧张地往楼梯上迈步,一步步迈得很慢。我脚底心软绵绵的,好像踩着的不是楼梯板,而是踩在老师的身上。

⑧进了阁楼,老师让我们轮流在他的藤椅上坐一下。藤椅会吱咯吱咯叫。

⑨我们都坐过藤椅后,老师才打开了樟木箱。樟木箱内掀出一股陈年樟气,在小阁楼内左右弥漫。这有些辣有些绵酽的气息渗得我的鼻子忽大忽小的,我拼命熬着,才没打出喷嚏来。

⑩老师搬出来一样物件,很重。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布,是一块算盘。老师对我们招招手,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摸摸!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原来是块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它能算吗?能算。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咯得数声脆响,打出一排珠子,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老师说:你们看住了。只见他薄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一瞬时,就有盐锅里爆黄豆般的声音炸出来,一串串地在我们耳边滚。一会儿工夫,声音没了,算盘上的一至九珠子就调了个头,成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⑪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

⑫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就更加惊呆了。我心里想,到哪一天才能学到这一手绝技呢?老师的话是真的,他手指尖上的老茧,比我爷爷指根的老茧厚。

⑬石算盘声音响过的第二日,老师开始教我们打算盘,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他用左手去推珠子时,脚尖踮起来。他规定我们,一律用左手拨珠子。他说:右手是握笔的,怎么能打算盘呢?左手打出来,右手记,这才正。这样,我们那一带打算盘的,只要看他开哪只手。看到开右手的,就有人说:这是野路子,不正宗的。

⑭老师教我们珠算,几乎是突击性的,天天学。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

⑮那些天,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有了一种安慰,很知足的神态。

(选自李森祥《台阶》一书,有删节)

1.比喻句中,恰当的喻体可以丰富语句的内涵。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喻体的表达效果,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要求突出人物特征。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2.文中写了老师的哪两块特别材质的算盘?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1)________算盘,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算盘,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⑩—⑪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末“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大铁椎传

[清]魏禧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选自《古代散文选》一书,有删节)

(注释)①(bì 1ì):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乐器。②栗:发抖,哆嗦。

1.与“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中的“负”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负荆请罪 B.负箧曳屣 C.负势竞上 D.负重致远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

客  大  呼  挥  椎  贼  应  声  落  马  马  首  裂

3.大铁椎的勇敢是如何表现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2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醉翁之不在酒                 (2)佳木而繁阴

(3)负者歌于                     (4)树林阴

3.依据图示,完成以下任务。

(1)“环滁皆山也”中的“环”和“皆”写出滁州地域环境怎样的特点?

(2)远望琅琊山,特点鲜明,请概括成四字短语填写在方格中。

4.阅读本文,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概括,这是一座怎样的亭子?

例:从“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可见,这是一座“友情(谊)之亭”。

5.文中写景、写滁人与写太守有什么关系?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存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绚烂的无比璀璨的未来。

①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  ①  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② 

(刘成章《安塞腰鼓》)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                              ②______

(2)在语段横线处应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①逗号  ②句号                            B.①破折号  ②问号

C.①省略号  ②省略号                        D.①顿号  ②叹号

(3)下列句子与语段没有相同修辞的一项是______

A.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洛夫《雪落无声》)

B.懂得和树交谈,听树呢喃的人,就了解真理。赫·黑塞《热爱自然的声音》

C.如果我有一根钓竿,我就钓那些花,我就钓那些水中的云影,我就钓那些失去了的闲情。(张晓风《一钵金》

D.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赵丽宏《诗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