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一问一答,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

B.“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诗人借眼前景物来自然地抒发愁苦之情。

C.“期”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恰当地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

D.诗的后两句,表达出对未来欢乐的憧憬,写出诗人与友人重聚时的欢乐气氛。

2.“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字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1.D 2.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表达了思念家人却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解析】 1.D诗的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D项中“写诗人与友人重聚时的欢乐气氛”表述有误。故选D项。 2.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景象,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C.诗的最后两句是实写,描写诗人终于回到家乡和妻子秉烛夜谈的场景。

D.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羁旅的孤寂和渴望与妻子团聚的思归之情。

2.请品味加线句子中“涨”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列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B.“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暮景图,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添一层荒凉感。

C.“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这首小令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列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致远一生郁郁不得志,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这首小令就是他在羁旅途中写下的。

B.前两句“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以幽静闲适之感。

C.结尾句是点睛之笔,透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感,恰当地表现了小令的主题。

D.这首小令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2.联系这首散曲的主旨,说说加线句子在《天净沙·秋思》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2.“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列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逸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元曲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加线句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