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有书便是艳阳天 向贤彪 ①“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

有书便是艳阳天

向贤彪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宋人翁森云:“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②书籍是人类的挚友。前不久,一幕场景令人难忘:在武汉的方舱医院里,一名患者躺在病床上读书,神情专注。网友感叹这位年轻人面对病毒时的淡定,更感慨书籍的魅力。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居家的时间变多了,许多人重新翻开纸质书籍,嗅到了久违的书香。有人发出内心感悟:有书相伴,真好!

③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一个微信书友群中,大家互相交流抗疫期间读书收获的新知与启迪。有人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感悟人类应该自警自省、更加谦逊,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人读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这句话中,体会到爱的力量;有人读了《中国抗疫简史》,纵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增强了战疫的必胜信念;有人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与群友分享“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引人思索生命的意义。

④一位作家说:“人拥有宁静的时光,这本身便是幸福,而宁静的时光因阅读会显得尤其美好。”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这个“艳阳天”,是毛泽东青年时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去读书;是刘伯承在烽火连天、军务繁忙的战争年代,字斟句酌地翻译出大量国外军事论著;是樊锦诗在戈壁深处孤灯相伴、勤奋夜读,用青春书写“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

⑤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们深深懂得,正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从浓缩版的文化经典到现实版的“生活之书”,都在召唤我们,“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⑥书籍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一册在手,书里的风景、书外的故事、阅读的心境都深刻交融在一起,构成独特的体验。                        

(选自2020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遇到不幸时,可以以书为友。沉浸其中,会让你的心更加宁静,让你淡然面对一切不幸。

B.面对人生的沟沟坎坎,阅读能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

C.有文字的文化经典固然至美至善,但是更值得我们阅读的却是无字的、现实版的“生活之书”。

D.坚持不辍的阅读,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领悟到生命之于人的意义。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划线句“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意思是我们读书要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

B.文章引用大量的古人诗句、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典雅,富有文学色彩。

C.在第③段中,还可以补写这样的例子:有人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懂得了即使被生活欺骗,也要用积极进取的心儿向往着未来。

D.在第⑥段横线上补写一句总结性的结尾来归结全文,这句话可写为:因为有书相陪,我们的生命得以延伸,我们的人生更为宽广。

3.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列举大量的阅读外国文化经典的事例,这表明作者认为外国作品比中国作品更有阅读价值。

B.作者在文中认为,读书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精读品其精妙,略读则观其大略。

C.从第④段看,作者认为在和平、优美环境中的阅读,无法诠释读书之于人的意义。

D.第⑤段划线句的意思是“阅读”会让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

 

1.C 2.A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五段“从浓缩版的文化经典到现实版的‘生活之书’,都在召唤我们”可知,作者认为“有文字的文化经典”和“现实版的‘生活之书’”同样重要,故“有文字的文化经典固然至美至善,但是更值得我们阅读的却是无字的、现实版的‘生活之书’”的表述错误,故C错误,选C。 2.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的意思是:不管外面的天气是怎样的,是有风雨,还是晴天,只要有书可以读,那么内心便感觉是一个晴天。这里的“艳阳天”并非是实指天气,而是指自己的内心感受,因为有书读,内心感觉非常的愉快。结合第四段“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可知,“艳阳天”是个比喻的说法,指阅读可以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温暖,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故A错误,选A。 3.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第③段不是表明作者认为外国作品比中国作品更有阅读价值,而是为了证明第三段段首“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这句话,故A错误; B.原文根本就没谈读书方法,故B错误; C.结合第④段“一位作家说:‘人拥有宁静的时光,这本身便是幸福,而宁静的时光因阅读会显得尤其美好。’”可知,这一段也谈到了和平、优美环境读书能够带来更多的美好,而后面举出的毛泽东等人的例子,是为了突出阅读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并非是指和平、优美环境中的阅读,无法诠释读书之于人的意义,故C错误;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病毒与细胞相互搏杀

①病毒想繁殖下一代,手段只有一个:靠细胞。具体手段,就是想办法把自己的“DNA.exe”、“RNA.exe”执行程序植入细胞,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指挥各种蛋白质机器,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来复制自己,最后造成细胞凋亡,病毒复制品冲出细胞壁,播向世界。这个“鸡贼”手法,是不是很眼熟?是的,计算机病毒程序(通过大量复制令计算机失灵的程序)也是这么操作的。简陋的病毒,生活、繁衍都仰仗一个比自己高级得多的操作系统——“细胞”。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复制和传播自己而存在的。

②但是,如果细胞只默默承受这一切,那早就被病毒消灭了。细胞并没有任病毒宰割,它也有对付病毒的办法——变异。细胞复制自己,会出错,这就是变异。通过变异,有些细胞就变得让现有病毒没空子可钻了。于是,容易感染病毒的细胞慢慢凋亡了,不容易感染病毒的细胞则活了下去。细胞复制自己会出错,复制病毒当然也会出错——也就是说,病毒也会变异。于是,能骗进新细胞的病毒才可以继续传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这场几十亿年的攻防战和军备竞赛中,双方不断升级改造,结果是:细胞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病毒变异种类越来越复杂,入侵手段也越来越“鸡贼”。

(节选自2020年第9期《百科知识》)

(材料二)

理性防护,口罩适合最重要

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口罩成为了被抢购的稀缺品,特别是N95口罩,简直成了当前最抢手的防护用品。“出门必须戴口罩,口罩必戴N95”似乎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防范疫情,不仅要佩戴口罩,更要正确地佩戴口罩。

②但佩戴什么样的口罩要基于个人暴露于疾病的风险来考虑。

③不同情况下,需要佩戴的口罩是不一样的。身体健康的普通人没有必要把N95口罩作为标配,外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对于疑似患病或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不能佩戴带有单向呼吸阀门的口罩,否则不能阻隔自身病毒向空气中传播。而对于处于高风险环境中的医护人员,由于他们时刻与病患密切接触,因此必须佩戴防护级别更高的医用防护口罩。

(节选自人民健康网)

1.下列对病毒繁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毒只有把自己的“DNA.exe”、“RNA.exe”植入细胞,才能繁殖出下一代。

B.病毒必须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才能复制自己,才能繁殖出大量的病毒。

C.病毒入侵细胞后,能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离开了细胞,病毒就无法生活、繁衍。

D.病毒和细胞在不断变异的较量过程中,病毒的升级改造比细胞强大得多。

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语言读起来有生动之感,(材料二)的语言读起来则偏向平实。

B.(材料一)第②段划线句中,“攻防战”指的是细胞和病毒的相互搏杀;“军备竞赛”指的是细胞和病毒相互升级自己的功能和手段。

C.(材料二)第①段划线句中的“似乎”删掉后意思不受任何影响,语言也更简洁。

D.(材料一)中,两处出现的“鸡贼”一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病毒“狡猾”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两则材料看,人类和病毒的攻防战将是长期的,人类的科技也必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

B.计算机病毒程序和生物病毒的繁殖原理极其类似,所以我们需不断升级计算机程序以防止病毒。

C.为了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我们都应佩戴防护级别更高的医用防护口罩。

D.(材料二)第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人们重视戴口罩过渡到下文如何合理佩戴口罩。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4)杜甫《望岳》一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化用孔子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查看答案

春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①诗人在北京做官,不久即厌倦仕途,辞官回到家乡福建,途经衡阳作此诗。

1.对这首诗有关知识的解说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诗首句也押韵,全诗押韵的字是“阳、长、乡”。

B.诗歌第一、二句,交代了春雁南飞时间之短和楚水燕山两地路途的遥远。

C.诗歌第三、四句,借春雁之口抒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D.第三、四句以“莫道”一词领起,可看出诗人辞官归乡的决绝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春雁”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诗人借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B.第一句巧妙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衡阳仿佛是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岁序交替。

C.第二句以“楚水”到“燕山”的万里之遥,衬托诗人对京城艰苦生活的厌倦之情。

D.诗中春暖花开的江南,隐喻的是富丽繁华的朝堂,但诗人对此并不留恋。

 

查看答案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①贵兰:以兰花为贵。②楚之逐臣:即屈原。③薄丛:贫瘠的丛林。④见杀:被摧残,遭受摧残。⑤闷:烦忧,烦闷。⑥不见:不被人知道。⑦平居:平时。⑧萧艾:也叫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⑨蔼然:香气芬芳的样子。⑩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生于深山薄丛

B.濯清涟不妖    康肃笑遣之

C.可爱者    似君子

D.香远清,亭亭净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和对相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表明了作者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B.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长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①虽然病毒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便与恐慌,但比起在武汉前线的医护人员们,我们算是很幸福了,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与病魔做斗争。②他们脸上深深的勒痕和铿锵有力的誓言,时时浮现在我眼前。③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去治病救人,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④我相信,有全国人民的团结协作,我们国家一定能战胜疫情。

(1)第①句中,“很幸福”中的“很”是                词(词性),“很幸福”是            短语。

(2)第②句是个病句,请将改正后的正确句子写在下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