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注释)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1.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2.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3.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 4.不可以。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仅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只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四段中的“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可得:画粉画线的绝活。根据第五段中的“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可得: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根据第六段中的“父亲有‘两不记’”可得:“两不记”的绝活。根据第八段的“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可得: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从结构上看,细读第二段可知,本段记叙了父亲少时学艺的经历,紧承上文“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一句引出下文父亲的四样绝活,所以本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段写父亲学裁缝,这是全文叙事的总纲,全文就是围绕父亲的裁剪绝活展开的,总领下文。本段中对于父亲学艺经历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认真与坚韧,“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表现了父亲的技艺高超,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捏、置、拉、压、拈、弹”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父亲在布上画线的过程。这些准确而娴熟的动作里,可以看出父亲高超的裁缝技艺,这几个动词的运用,富有极强的画面感。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自己对于父亲的的敬佩与拥有一位这样的父亲的骄傲自豪之情。 4.本题考查赏析题目。“一针一线皆关情”富有诗意,“一针一线”点明了父亲的裁缝绝活。“总关情”则突出了文章主旨。父亲与他人做衣,从来不贪墨,也不懈怠,只是埋头干活,并且不吃东家的烟酒,只吃些茶饭。从这些细节里,可以看出父亲人格的高尚。他不仅对自己的职业有着足够的尊重,而且在乎亲情,乡情,渴望着通过自己的手艺过上幸福的生活。“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只是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并无以上表达效果,所以不能调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昆虫记》被誉为“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如果你向朋友推荐这本书,请写出两点推荐的理由。

 

查看答案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

[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

[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材料三]《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中国墨》,回答后面小题。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则改)

1.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用于绘画。

4.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又年余后,窘甚。有故人马正卿者哀之,于郡请故营地,使躬耕,始营东坡;盖取乐天在忠州时有东坡种花诗,遂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焉。

东坡旁有废圃,筑堂曰雪堂,因绘雪四壁无容隙,自书“东坡雪堂”四字榜之。前有细柳,后有微泉。堂下种桃花茶、丛菊;门外种枣、栗、苍松、黄桑,郁然茂盛。作坡塘,陂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养一牛。牛偶病,医不能治;妻季章多智,曰:“此牛发斑法宜啖以青蒿粥。”试之立愈。子瞻大喜曰:“汝乃能作牛医耶,吾真堪为老农矣!”

(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注)①窘:窘迫,贫困。②发斑:产生斑块的病症。③啖(dàn):吃,给……吃。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A.又年余后,窘/急湍箭(《与朱元思书》)

B.吾真堪老农矣/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论语》)

C.茂盛/欣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D.之曰东坡/山不在高,有仙则(《陋室铭》)

E.养一牛/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故人马正卿者哀之。

(2)法宜啖以青蒿粥。

3.选文中苏轼自称为“老农”,在同一时期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自嘲为“闲人”,请分别结合内容说说他当时有怎样的心境?

 

查看答案

阅读《饮酒》,完成后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句中的“车马”是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2.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