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小题。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小题。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2.品味“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1.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表现“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意思对即可)。 2.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3.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之力。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4.A 【解析】 1.本题考查作者的感情。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阿长不识字,没文化,平时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粗俗,我认为她肯定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我”并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阿长问《山海经》时,“我”觉得与她多说无益,不屑于向她解释,对阿长的态度表现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甚至有些轻视。 2.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词语的妙用结合语境来赏析词语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即可。“霹雳”“震悚”都有吃惊的意思, 说明我怎么也没想到是阿长买来了《山海经》,表现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得到渴望已久的绘图《山海经》时的欣喜之态和对阿长的感激之情。 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第一问,要在理解语段的基础上,从文中提取出原句作答,回到文中结合语境可知,前一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即可做答案。第二问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会,要结合句子中的具体词语去分析。阿长是普通保姆,不识字,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甚至连书名都说不对,由此可知阿长买书的难度有多大,但她却把书买回来了,所以作者说她“具有神力”,突出了事件的难度之大,以及阿长对“我”的关心和重视,“神力”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对阿长的敬佩与感激。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并不是为了突出她的无知,而是为了表现她善良,乐于助人的一面。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没入水中,指潜水。②居:动词,生活。③涉:趟水过河,徒手过河。④道:道理,规律,技巧。⑤以:用。⑥溺:淹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亦以此自

(2)康肃笑而

(3)夫没者岂然哉

(4)见舟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无论外国民族、中华民族。

(1)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

(2)歌中唱道:“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爱家乡也是爱祖国。请你向来宾推荐一处家乡美景或一种美食,并写出你的推荐词。(推荐词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60字以内,语言得体。)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 (王维《竹里馆》)

(2)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韩愈《晚春》)

(5)《木兰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往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①A   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

②B  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 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1)上面两段文字节选自《   》,作者是   

(2)A处的人物是指   ,B 处的人物是指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一文作者杨振宁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B.《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的决心。

C.杨绛的《老王》一文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困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文章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