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需要梦想,有了梦想,生活才充满生气,才会有希望与动力。 生活...

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需要梦想,有了梦想,生活才充满生气,才会有希望与动力。

生活需要挫折,挫折是生活的垫脚石,是生活的调色剂。

生活需要品味,品味生活的苦与甜,成与败。慢慢品味之后,才能体会出人生的真谛!

生活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需要诗和远方……

请你以“生活需要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 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例文: 生活需要阳光 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因为我们需要它! ——题记 初三的生活暗无天日。至少,我曾这么认为。连窗帘子也拉得严严实实的,似乎没有人想到一点阳光也足以灿烂生活,连我也忘了。偶尔走到空阔的操场上,我也只是低着头缩在自己的影子里——躲避阳光。 周考的成绩时高时低,一向是年段里佼佼者的我也不由愁眉不展。如此阴郁的我在日记里重重地写下了几个字:我的生活如同永夜。 直到那天,不知哪个调皮蛋偶然揭开窗帘的一角,一束温暖的光线从窗玻璃透进来,打在我的书桌上,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阳光!猛然想起哲人赫拉克利特的那一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我,竟有多少个日子没有沐浴在阳光之中了?一时兴起,我拉着同桌飞奔出了教室,站在走廊上,让阳光恣意地亲吻我的脸。心中那长久阴暗潮湿的情绪也被一扫而空。 站在我身边一直沉默的同桌也微笑地开了口:“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只有中考,还需要有一丝阳光。” 我也微笑了。从那时起,我每天总赶在同学来校之前早早地到较,打开窗子,叮嘱每一个人记得给阳光让一条路,让它射进我们的心里来。也开始放弃了长时间来热衷的灰色调文风,学习起语文老师所倡导的“阳光作文”。那些文字是温暖的,让心灵有一种亮堂堂的感受。生活充满阳光,我知道这一天已经到来。 不久,我在网络上开办了一个文学社,网罗了许多即将走上考场,心思细密,有着优美文字的孩子。大家讨论社里的主要标志时,我提议选用向日葵。 是的,向日葵,那是一种永远朝向太阳。永远需要阳光的花朵,它有着金灿灿的花瓣,饱满而热情,象征着年轻的活力。就像我们那一群蜗居在城市角落,为升学而忙得忘记了一切的孩子。需要阳光,需要动力,需要像阳光般温暖的无限热情。 大家一致同意我的意见。我微笑了。 那一夜,我在我的日记上加了一句话: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因为我们需要它! 【解析】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在审题、立意、选材上相对比较自由。但在审题前,要先明确题目是说“生活需要什么”,可以结合作文给出的提示语来思考。生活需要什么呢?生活需要关爱,来自亲人、师长或者朋友的关爱;生活需要勇气,面对挫折、挑战困难的勇气;生活需要智慧,解决难题、创造成功的智慧;生活需要磨砺,磨砺我们的心志,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明白事理;生活需要放松,抛弃不该背负的包袱,轻松上阵,才能走得更远。确定立意时,一是要准,要契合自己的实际,这样才能做到下笔流畅,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二是可以适当创新,写别人难以想到的东西,比如生活需要痛苦,生活需要劲敌等。作文的文体可以选择记叙文,叙写自己的经历等;也可以选择议论文,写出自己的感受、见解等。 参考立意: 1、生活需要阳光; 2、生活需要微笑; 3、生活需要挑战; 4、生活需要掌声; 5、生活需要勇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超重

肖复兴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 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④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⑤这时,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儿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儿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左翻翻,右翻翻,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儿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⑥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选自《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句子中“斑纹”一词表现了母亲一为儿子操劳,美丽的容颜已不再年轻。

D.“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这个对母亲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2.请联系全文分析小说标题“超重”的含义。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4.小说第③段交代“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请发挥想象在下面的情境中补写一段儿子的心理描写,不少于20个字。

儿子在飞机上心情似乎还有些怏怏,不觉已飞到英国。飞机着陆了,他走出舱门,不禁打了一个寒噤,不巧这里降温了。当他打开箱子想加件衣服时,箱子里除了必需的内衣外,一件外衣也没有……

5.父母之爱“超重”,儿女之爱却如此轻微,二者严重失衡,作为儿女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让爱的天平如此失衡?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

 

查看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

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1.《红星照耀中国》是______ 国的记者 ______写的。

2.划横线的句子中的“发疯”指的是什么事?

3.结合选文,分析大渡河英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4.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①“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②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 99. 99%。

③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 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④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⑤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⑥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⑦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2)“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句子中“脸”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2.“刷脸支付”快速兴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势必成为未来的趋势。如果你是此项技术的推广人,请结合本文为此技术做宣传。

 

查看答案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①。

注释:①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五柳:陶渊明的别号“五柳先生”。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2.本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颔联、尾联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北之塞(苦于) B.杂然相(赞同)

C.汝之不(聪明) D.而不平(劳苦)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春冬时/以君 B.帝感其/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C.九十/焉置土石 D.山不加增/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对《愚公移山》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远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但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B.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名之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名之为“智”,这样不仅增加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C.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D.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叩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源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