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久远的家 父亲喜欢种花种树,两亩大的院子,有四分之三种...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久远的家

父亲喜欢种花种树,两亩大的院子,有四分之三种的是果树和花。八瓣梅、刺玫、牡丹、野菊……看到谁家的花好看,父亲就向人家讨要根、籽,要来后就将花籽撒在果树的间隙,或是将根埋在树下。春风一到,果树花与鲜花交相辉映,一个个粉色、白色、黄色的花骨朵竟相绽放,院里是一片花的海洋。

吃着杏子,觉得杏子味道不错,父亲就起身跨出房门向前走上几步,在园子里刨个坑,丢下核,来年一棵小苗就破土而出;正南墙下的三棵樱桃树,我没有亲眼见过它们的出生经历,我猜也是由樱桃核种出的;那些苹果树、李子树、葡萄树、桑树的生长经历我就不太清楚了,我记事时它们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

好像是和父亲在争夺地盘一样,母亲又会在果树与花的间隙里撒上些菜籽。一场雨后,菜苗纷纷钻出地面,夏天时黄瓜顶着黄花,豆角戴着粉色的花串盘绕在果树上,灯笼似的辣椒结了出来,香莱也变成了绿色的小扇子,红绿相间的西红柿也缀满了秧……这样零星种出的菜一家人都吃不完,还可送些给干妈家。

院子的正北面是主房,西北角那间房的上一层是我的闺房。我们把阁楼不叫楼,叫高房子。高房子西边有扇窗户,窗外有一棵大榆树。夏日树枝摇曳,在书桌前伸手就可触到树枝,摘到甜甜的榆钱儿。小鸟将巢也筑在这棵榆树上与我为邻,常常叽叽喳喳地将我从梦中喚醒。

站在高房子门前,果树和鲜花尽收眼底。院子的东南角有棵很大很高的桑树,初夏时那些嫩绿色的桑葚由嫩绿变为鲜红,再由鲜红变为紫红,最终成为深紫色。枝头越高光照越充分,果实就越香甜。站在树下望去,那一串串黑黝黝、胖嘟嘟、沉甸甸的桑葚挂满了枝头,很是诱人。我不会爬树,只能摸索着一脚蹬着墙,一脚踩着树权,坐到了中间的树权间,缓了一缓,才继续攀着树枝,站到了树枝的最高处,摘到了又大又黑又紫又甜,享受光照最充分的桑葚。我欢怏地边摘边吃,两只手被染成紫红色,衣服口袋更是被桑葚的果汁湿透,身上到处是紫红色。我有点得意,不由得笑出了声。一阵风吹来,树枝一晃我一脚悬空,人差一点就掉了下来。我吓得喊出了声,幸亏抓住了树枝。

南边靠墙有三棵品种不同的樱桃树。六月初,一颗颗饱满的樱桃熟透了,一串串从绿叶里钻出来.骄傲地挂在枝头。左边的那棵果实大而红,像玛瑙味道很酸;中间那棵果实白得像珍珠,晶莹别透,味道却是很甜的;右边的那棵果实小,颜色呈淡粉色,像水晶石,味道是酸甜的。我把三种颜色不一的樱桃装进玻璃瓶,摇着晃着欣赏着,直到摇出果汁才揭开盖子一颗颗地品尝。有时候,我也走出家门和村里的小伙伴分享,看到他们艳美的目光,我骄傲地揭开盖子给每只小手上倒出几颗,和他们分享着樱桃的酸甜,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初冬,当一片片黄叶被风带走,只留下光秃秃的褐色枝条时,父亲便把葡萄藤拿下来,拆了葡萄架,把藤蔓一圈圈盘起来,盖上干草,挖坑深埋。春天时将葡萄藤挖出来搭架,剪枝。葡萄树也不辜负育树人的用心,盛夏过后,滴溜溜的葡萄由小变大、由深绿到浅绿,再到亮绿,几天就变个样。葡萄树下打扫得光洁干净,吃饭时,母亲会在葡萄树下摆上饭桌,一家人躲在阴凉里用餐,一家人吃着饭、聊着天,一天的疲劳在笑声中消散;我也会在葡萄架下温习功课,偶尔抬头,淡绿透亮的葡萄向我轻轻点头微笑。

三棵品种不一的苹果树和一棵梨树手拉手站在那里,像是一堵围墙,整齐地将房间和果园、菜园、花园一分为二。深秋,树上的苹果和梨渐渐成熟挂满了枝头,挺拔的枝头被压得弯下了腰。一个个苹果和梨绽开了羞涩的笑脸,中秋节一过,就能收很多苹果。父母把苹果存放在房间中央的窖里,房间时常飘着苹果的清香味儿。那年头物资匮乏,可是家里一年四季都不缺水果。

父母过世后,我很少回到老家了。由于路多次重修,去年我回去的时候竟然找不到路,这让我不由得心生悲意。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

(作者:殷桂珍 有改动)

1.文章开头先交代父母种花种树种菜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

2.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童年生活描述得井然有序情趣盎然的?请作简要分析。

3.品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展现家院环境,表现父母的勤劳;表达家在记忆中的美好,为下文写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作铺垫。 2.作者按院子方位依次描述院中所种的树木,突出描摹了不同树木果实的状貌以及围绕这些树木自己和父母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样就使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生动可感。 3.先从整体上写樱桃成熟时的状貌,“一颗颗”、“一串串”突显果实的密集面多,“钻”“骄傲”则以拟人手法把果实挂满枝头的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之后又分别写三棵不同品种樱桃果实的形、色、味,用比喻形容其美好的形态色泽,在对比中显出味道各异。多角度描摹中透出一种欣悦欢喜的感情。 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家院中快乐幸福生活的怀恋,对父母辛劳创造的美好生活的感念,以及父母过世后对往昔生活远逝的伤感之情。 【解析】 1.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在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为下文写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作铺垫的作用。在内容上,展现家院环境,表现父母的勤劳,交代了回忆的缘由。 2.考查写作方法。从描写的角度看,“高房子西边有扇窗户,窗外有一棵大榆树”“站在高房子门前,果树和鲜花尽收眼底”“南边靠墙有三棵品种不同的樱桃树”“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等句,明显是按院子方位依次描述院中所种的树木。从描写的内容看,突出描摹了不同树木果实的状貌以及父母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种写法,就把自己的童年生活描述得井然有序情趣盎然。 3.欣赏文句。可从修辞、品味词语、描写角度等方面分析。如“一串串从绿叶里钻出来,骄傲地挂在枝头”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果实挂满枝头的情状外,还要答出人物对景物的欣悦情感。 4.考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特别是找到相关情节与描写分析,也可找到关键句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分析“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等句。作答时可从表达对童年时生活的怀恋、对父母辛劳的感念、对逝去往昔生活的伤感等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齐。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秦王:指秦武王。②《诗》:即《诗经》。③智伯瑶:又称智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④范、中行:指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⑤三家:指赵、韩、魏三国。⑥梁君:指梁惠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鲜有终________

(2)为三家笑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

(2)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3.选文中,进谏者向秦王提出了哪两条忠告?

4.从个人成长角度,谈谈读文后你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默写。(请用正楷书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3)不应有恨,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知汝远来应有意,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__________,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6)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__________?(纪昀《河中石兽》)

(7)许浑的《威阳城东楼》一诗中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写舟,意义不同。“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是李白的《行路难》中的行舟;“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归舟。

 

查看答案

仿照加点部分,在横线上补写语句,使语意完整。

每个季节的风都给人不同的感受。春天的风是灵动的,轻盈的身姿惊醒了沉睡的大地;夏天的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的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讽刺小说——吴敬梓——明代

B. 《荷叶·母亲》——散文诗——冰心——谢婉莹

C. 《蝉》——法布尔——昆虫学家——英国

D. 《资治通鉴》——纪传体通史——司马光——史学家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绿色出行工具,“共享单车”受到了广大居民的青睐。然而,蓬勃发展的背后,诸多社会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B. 《英雄组曲》是席嘉蓉最新出版的长篇诗作,该作品主要利用《蒙古秘史》中的题材,对成吉思汗的事迹做了史诗般的描述。

C. 国家速滑馆拥有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智能化的运动管理系统、观众观赛管理和场馆管理系统,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化。

D.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