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两双解放鞋 吴盈军 ①父亲要上山捡柴,到处找不到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两双解放鞋

吴盈军

①父亲要上山捡柴,到处找不到鞋。最后在厨房一角落找到一双我高中穿过的回力运动鞋。黑乎乎的鞋面,开裂的鞋底,右脚那只前面还有个破洞。父亲穿上脚,满脸愠色:“这像什么,干活连双像样的鞋都没有。”母亲在一边料理柴火,一边歉疚地说:“哎,没空,有空到圩上是要买几双回来。现在的鞋质量也太差,找不到以前那种帆布鞋面的解放鞋。”我一下好像想起了什么:“你们不早说,我学校寝室有好几双那种绿色的帆布鞋面的解放鞋,都是我们军训穿过扔下的。”“那你下次回家记住把它带回来,上山下地可实用呢!”母亲面露喜色,高兴地叮嘱道。我满口答应,回到房间继续看我的电视。

②今年正月,在广东东莞的二姐一家由于小孩刚满月,车又挤,所以就没回家过年。母亲可耐不住了,一过完元宵节,我开学才两天,她就一个人提着满袋的年糕、腊肉、植物油等土特产,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急匆匆地看外甥去了。我二姐乐得合不拢嘴,打电话过来说:“世上只有妈妈好。”

③母亲在东莞呆了一个礼拜就呆不住了,说家里的猪鸡狗牛父亲照看不好,二姐盛情挽留也没用。可真的要回去,麻烦出现了,东莞没有直达我家的火车,要到广州去坐。而让母亲一人去广州转车姐姐又不放心,毕竟母亲是第一次出远门。看来只能坐大巴了,一听300多元的车票,母亲摇头了:“走铁路回去,我不坐大巴了!”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姐夫想到了我这儿有一趟途经家乡小城的火车,就问我在赣州转车方不方便。我说没问题,因为这是起点站开出的车。再说我也想让操劳了半辈子的母亲看一看我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④东莞到赣州,五六个小时的车程。在火车站见到母亲已是傍晚5点,而母亲要转的那趟车发车是每天下午4点。我早就想好了接母亲去学校的招待所住一夜。

⑤我的学校是新校区,在城郊,转了两次公交车才到。在校门口下了车,已是华灯初上。暮色笼罩之下,高大的教学楼,空旷的校园广场,整个学校沉浸在一种宁静之美中。母亲轻声叹道:“你们学校可真大啊!”

⑥母亲说:“先去你寝室看看吧。”我没异议。到了寝室,室友们都上自习去了。我一边给母亲倒上一杯水,一边跟她讲关于室友的一些情况。母亲没有坐,也没有应我的话,只是四处看,床底下,桌底下,阳台外,最后还拉开门看看有没有人进来。我感觉很惊讶:“妈,你丢了什么东西?”“咦,你不是说你寝室有好几双解放鞋吗,在哪儿?”母亲声音压得很低,一脸的热切。我内心不禁一震,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没想到年前自己随便的一句承诺,她竟记得这么牢。“哦,搬了寝室,有可能都扔了吧。”看看四处没有,我搪塞道。“要不,我再到床底下看看。”母亲失望的神色,又让我决定仔细找一找。毕竟敢确定的只是自己的那双嫌它脏,把它给扔了。

⑦我找来一根晾衣竿,趴在地上,头几乎贴到了地面,睁大眼睛,一下一下地左右拨弄着。母亲在一旁躬着腰,双手撑在膝盖上,专注的眼神充满期待。突然,竿子好像碰到了什么。我一阵窃喜,轻轻地拖出来,果然是解放鞋。两双连在一起,落满灰尘的鞋面依然泥渍斑斑,鞋带打着死结。翻开里面,一点一点的麻点。母亲一下子忘了旅途的疲劳,笑呵呵地翻来拣去,像在挑着几条鲜鱼:“这鞋好,这鞋结实,回去洗一下,像新买的一样。两双,刚好我和你爸一人一双。”我蹲在一边,心里酸楚得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也说不上来。

母亲小心地解着死结,拍掉鞋面上的灰尘,找来一个干净的塑料袋,裹好塞进包里

⑨陪母亲吃完饭,又带母亲在校园逛了一圈,最后送她到招待所,回来已晚上9点多。进门就看见室友在大嚼母亲留下的一堆零食,我无语:“他们能体会到我此时的心情吗?”那晚,我半夜未眠。

⑩第二天送母亲去火车站,临上火车,她还拉开包看看,笑着对我说:“以后你们不要的鞋或衣服什么的,你把它带回去,家里可用得着呢!”我努力装出平静的样子说道:“好的。”

这一回,相信我比什么都记得牢

(选自2017年9月22日《南方周末》)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年前,母亲满心欢喜要“我”带回宿舍里丢弃的解放鞋,“我”当时很______地“满口答应”。年后,“我”接母亲到学校看看,听到母亲急于找到那些解放鞋,内心_______,想方设法还是一起找到了鞋子。看着母亲小心地收拾好已经破旧的鞋子,“我”深受触动,心中可谓_______,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划线句并说说其作用。

(1)母亲没有坐,也没有应我的话,只是四处看,床底下,桌底下,阳台外,最后还拉开门看看有没有人进来。

(2)母亲小心地解着死结,拍掉鞋面上的灰尘,找来一个干净的塑料袋,裹好塞进包里。

3.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这一回,相信我比什么都记得牢。”请联系全文,说说“我”都牢记了些什么。

4.有人认为文章②③两段的内容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5.文章以“两双解放鞋”为题,有何作用?

 

1. 第一空:随便(答“随意”、“无所谓”等意思亦可)。 第二空:惊讶(答“为之一震”、“吃惊”等意思亦可)。 第三空:百感交集(答“打翻了五味瓶”、“感慨良多”等意思亦可)。 2.第一句:动作描写。从母亲无心聆听儿子室友的情况、反而焦急地四处张望可以看出她有心事,为下文母子共同寻找角落里丢弃的解放鞋作铺垫(答出“母亲的四处张望是为下文找解放鞋作铺垫”之意即可得分)。 第二句:动作描写,通过“小心地”、“拍掉”“找来一个干净的塑料袋”、“裹好”等动作,可以看出母亲对这两双解放鞋的珍视和喜爱答出“喜爱、珍惜这两双鞋”之意即可得分),表现出母亲一贯的节俭朴素。 3.①记住了父母朴素勤俭、爱惜家用的言传身教,并坚持努力践行,当作自己的生活准则(答出“记住了父母勤俭节约的好品质”之意即可得分)。②记住了在都市生活中不可沉迷于物质诱惑、盲从他人铺张浪费(答出“记住了不随便浪费、懂得节俭”之意即可得分)。③记住了为人处世需像父母一般,扎实、朴素、有根基,不可失却了劳动者淳朴的本色(答出“记住了做人需本分、朴素”之意即可得分)。 4.①认为可以删去:这两段内容写母亲去东莞姐姐家并从东莞途经我的学校转车回家(意思对即可),和全文中心联系不紧密,分散了文章主题,可以删去(答出“与中心关联不紧密”之意即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②认为不可以删去:这两段内容写母亲去东莞姐姐家并从东莞途经我的学校转车回家(意思对即可),所以母亲才会来到我的寝室拿解放鞋,和下文有联系,也凸显了母亲的勤劳、淳朴、节俭,对子女的关爱,丰富了人物形象(答出“突出了母亲的节俭”之意即可得分)。 5.①“两双解放鞋”是全文的线索。②文章围绕“两双解放鞋”展开叙述,以小见大,从“我”对解放鞋的态度变化中表现出我由原先盲目浪费变得懂得珍惜生活物品、勤俭节约,最终理解了父母的辛苦,铭记勤俭朴素的生活准则(答出“我从两双解放鞋中懂得了生活应当像父母一样勤俭朴素”之意即可得分)。③两双解放鞋令“我”深深愧疚于父母的艰辛与朴素,悔恨自己的奢侈浪费,印象至深,永难忘怀(答出“是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珍贵事物”之意即可得分)。④两双外表平常的解放鞋正是“我”平凡、淳朴的劳动者父母的象征,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珍视、对劳动成果怜惜的象征,是值得继承并终身践行的生活准则,不可忘却(答出“是父母勤俭生活的象征”之意即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梳理情节,根据情节概括人物的行为或心理并填空。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第一个空,我不知道一双解放鞋对一个家的意义,所以“随便”地“满口答应”。而当母亲急于找到那些解放鞋的情节,又让我内心“惊讶”。最后“我”终于明白了珍惜解放鞋的意义,所以“我”“感慨良多”。总之,读懂情节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1)“母亲没有坐……四处看……最后还拉开门看”是典型的动作描写。(2)“解着死结,拍掉……找来……裹好塞进……”也得典型的动作描写。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内涵的理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域。特别要概括出父母朴素勤俭、爱惜家用,并坚持努力践行的高贵品质。还要答出不可沉迷于物质诱惑之中,更不能铺张浪费的内容,且做人要扎实、朴素。 4.试题分析:考查语段与中心思想的关系。删掉与否,关键要看语段能否表达中心,也就是看与中心关联的紧密程度。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要从与中心、塑造人物形象乃至情节等角度分析,根据要真实有效。 5.试题分析:考查文题“两双解放鞋”的作用。一定要站在全文的角度上考虑答案内容。如在结构上:“两双解放鞋”是全文的线索。内容上:“我从两双解放鞋中懂得了生活应当像父母一样勤俭朴素”。更深层的意思:两双外表平常的解放鞋正是“我”平凡、淳朴的劳动者父母的象征,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珍视、对劳动成果怜惜的象征,是值得继承并终身践行的生活准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公元4世纪,一代名将陶侃驻防荆州时和锯木屑发生了一段交集。荆州为长江中游经济、文化、军事、交通重镇,造船业发达。陶侃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大家不解其意。正月初一,雪后初晴,众人集会。打扫过后,厅堂前台阶依旧泥泞,年老体弱者行动不便。陶侃叫人用锯木屑铺在路面,人来人往。

②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陶侃闲时置办平日大家看不上眼的锯木屑,急时将其恰到好处派上用场,造福于民,在众人面前上了一堂生动的惜物课。这则故事当时就很有影响,在记载魏晋风流的《世说新语》中也留下一席之地,其第一句就赞曰:“陶公性检厉。”锯木屑这样的细微之物,到了陶侃那里,化琐屑为神奇。可见,世间万物,各得其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陶侃惜物,春风化雨之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用今天的话讲,他也运用了规章制度等硬约束。荆州所在的江汉平原为著名的稻作农业区。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从稻田摘取一把未熟的稻穗,拿在手中戏耍。陶侃大怒,惩戒了这位不知稼穑艰难的民众。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水换。陶侃防微杜渐,此举给当地民众带来极大的警示。

④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天地孕育万物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土地的生产力不可能无穷无尽。与之相对,人的欲望有可能没有止境。从古迄今,资源的有限和欲望的无限始终是人类社会一组结构性矛盾。地球可以满足人的所有需要,但无法满足人的全部欲望。暴殄天物,竭泽而渔,到最后必然是资源匮乏。

⑤细水长流年年有,大手大脚难长久。我们的先民非常注重惜物。天生万物,抚育万民,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人和自然息息相通,只有敬天惜物,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才能长久健康地在世间繁衍生息。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各种生产生活资料,要以感恩的心情,小心翼翼加以使用。从物品制作到消费终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对于物的粗制滥造和草率消费,时时处处体现对物的珍视与爱护——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降低环境负荷;或珍惜物的使用,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使其成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或灵活机动拓展物的用途功能,一物多用;或精益求精,善用各种资源,为经济生活留下更多的回旋余地。

⑦今天,伴随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并不意味我们可以铺张浪费。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的国家而言,“惜物”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爱护环境,也可俭以养德,完善个人修养,有益于社会良性发展。合理消费,物尽其用,由此推而广之,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更加融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惜物,惜的是物,也是对自然、社会的一份感恩与尊重。唯有如此,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选自2017年6月7日《光明日报》)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2.结合第②③段文字,说说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陶侃惜物,春风化雨之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3.请为第⑤段划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简述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田单)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见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冢墓,烧死人。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干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牛千馀,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其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

(注释)①田单:齐国人,坚守即墨,击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②劓:割去鼻子。③即墨:地名,在齐国。④版:筑土墙用的夹板。⑤锸:铁锹掘土的工具。⑥分功:分担工作。⑦飨:用酒食款待。⑧绛缯衣:大红色的绸衣。⑨五采龙文:五彩的天龙花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燕人闻之,其言__________

②乃身版、锸__________

③遣使约降于燕___________

④而城中鼓噪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愿无掳掠吾族家!

②燕军大骇,败走。

3.为了击败燕军,田单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策略。简要概括有哪些方面。

4.选文主要表现了田单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①江干:江边。②庙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③和銮:代指君主御驾出征。

1.从诗中看,诗人此时的处境如何?

2.“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什么愿望?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或说服人们接受某种观点。商业广告的设计创作,,一般要经过市扬调查,摸准广告商品的市场位置和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确定广告的主题、创意构思,巧妙地传递商品信息,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行为。 

(材料二)企业在安排广告内容时应注意传播的信息必须真实可信,不可有夸大不实之词,更不能用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广告内容应简明易懂、易于记忆,广告形式应生动有趣、富有新意。 

(材料三)19世纪30年代,上海的许多报纸上屡屡出现一幅广告画,画上一位老人脚踩牙刷柄,手持老虎钳,用力拨牙刷毛。上面的广告语是:“梁心记牙刷,一毛不拔。”广告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兴趣,这家牙刷厂因此名声大振。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好的商业广告应该具备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的广告宣传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说说这则广告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一直以来,内城河承担着城市防洪和雨水调蓄。②其水质的好坏不仅关乎着城市环境的优质,更与市民的幸福指数紧密相连。③三项年度控源截污重点工程自开工后推进有力,截止本月底,省丹中内管网敷设已经完成。④预计今年年底能完成水质提升整治工程任务,修复之后,河水能见度将达到0.5米至1米,在美化城市水环境的同时,改善河道水质,达到让城市更加宜居的目的。

(1)第①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后加上____________

(2)第②处不合逻辑,应把________前加上____________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换位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