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第二段主要是___________描写,第三段主要是___________描写。

2.第二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从触觉来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从嗅觉来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本段写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字。

4.结合上下文,第三段中的“自失”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这种感受与“社戏”的关系如何?试说明。________

 

1. 景物, 心理 2.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表达看戏的愉快急切的心情,对农村秀丽风光的热爱 3.运用了“拔、点、磕、退、上”等一系列动词,细致传神地描绘了少年朋友们撑船的场景,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撑船时熟练的动作、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的愉快心情。 4. 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写出了社戏在“我”心中的无穷魅力。 【解析】 1.考查描写的类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为景物描写。“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为心理描写。 2.一、二空,通读选文,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到关键语句提取即可。如从触觉来写的句子可提取“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作为答案。“从嗅觉来写的句子”可提取“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作为答案。三空,写景的作用要从表达人物心情的角度思考。如“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达看戏的急切的心情;再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是写将要看到社戏的愉快心情。同时还有对农村秀丽风光的热爱之情。 3.欣赏文句。此题可抓住重点词语来分析,当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情节甚至是文章的中心。如“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也就是说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说明了驾船技术高超,又体现了看戏心情急切。一定要答出词语对表现人物心情的意义。 4.一问,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第三段中的“自失”可以理解为:听得出神,忘了自己。指的是笛声的悠扬,动听,是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侧面描写出我对社戏的怀念。二问,注意“然而”一词,这说明与“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没有关系,所以写出的是社戏在“我”心中的无穷魅力。“自失”是“社戏”的缘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①陶冶:愉快高兴的样子。②枲(xǐ):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臬麻”。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渔人甚______

(2)欣然______

(3)麻枲之______

(4)所享者薪米鱼肉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B.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C.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D.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乙文中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答出三点即可)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一个“望”字将千里之外的蜀地与分别之地京城联系起来;“风烟”二字,尤显杜少府任所的荒蛮,上任路途的艰险。

B.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 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D. 颔联从侧面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两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语言使用状态,在“两微一端”、网络论坛等méi  ①  (A.媒 B.煤)介中,新潮网络词汇随处可见。一些网络语言与时代发展相(A.汇合  B.契合),其流行对丰富语言表达不能不说没有积极意义。但也应看到,网络语言存在(A.泥沙俱下  B.鱼龙混杂)的问题,低俗浮夸语言屡见不鲜  (A.xiān  B.xiǎn)。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开展以汉语传播推广为内容的电视和网络节目,弘扬汉语言文化之美。

(1)为文中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根据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 _______      ②处  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最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          乙 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我们可以开展以汉语传播推广为内容的视和网络节目。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B.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编。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朝代)嘉善人。

C. 《关雎》节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共305篇,按内容可分为赋、比、兴三大类,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D. 《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查看答案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

(1)式微,式微,__________?微君之躬,__________

(2)__________,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小米饭养活我长大。____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