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①陶冶:愉快高兴的样子。②枲(xǐ):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臬麻”。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渔人甚______

(2)欣然______

(3)麻枲之______

(4)所享者薪米鱼肉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B.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C.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D.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乙文中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答出三点即可)

 

1. 对……感到惊异 打算,计划 类 只有 2.B 3.(1)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老人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 4. (1)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 (2)杨谢而从之; ①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②以耕种养蚕为业;③热情大方好客;④自食其力(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惟”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只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B。即: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译为:只打算给你一些地,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用说。“相引”:带他。还有“则必贤者矣”判断句的翻译。 4.(1)文言文要点内容的理解。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那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和平安宁,自给自足,怡然自乐。它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虽然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仅是一种空想,但它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2)一问,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能看出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的一句可直接提取“杨谢而从之”作为答案。二问,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的相同点可从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食其力、怡然自乐、大方好客的生活等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一个“望”字将千里之外的蜀地与分别之地京城联系起来;“风烟”二字,尤显杜少府任所的荒蛮,上任路途的艰险。

B.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 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D. 颔联从侧面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两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语言使用状态,在“两微一端”、网络论坛等méi  ①  (A.媒 B.煤)介中,新潮网络词汇随处可见。一些网络语言与时代发展相(A.汇合  B.契合),其流行对丰富语言表达不能不说没有积极意义。但也应看到,网络语言存在(A.泥沙俱下  B.鱼龙混杂)的问题,低俗浮夸语言屡见不鲜  (A.xiān  B.xiǎn)。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开展以汉语传播推广为内容的电视和网络节目,弘扬汉语言文化之美。

(1)为文中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根据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 _______      ②处  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最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          乙 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我们可以开展以汉语传播推广为内容的视和网络节目。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B.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编。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朝代)嘉善人。

C. 《关雎》节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共305篇,按内容可分为赋、比、兴三大类,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D. 《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查看答案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

(1)式微,式微,__________?微君之躬,__________

(2)__________,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小米饭养活我长大。____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成长。当网络、优秀、电视、电影充斥你的课外生活时,不要忘记文学这片精神的家园。

为了进一步推动同学们品读名著的热情,我们班成立了“文学部落”名著品读小组。该小组近期开展了名著《西游记》的品读活动,请结合本次活动,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以下不属于《西游记》故事情节的一项是(   )

A.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B. 武松威镇安平寨,施恩义夺快活林

C. 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

D. 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

2.“文学部落”名著品读小组同学打算办一期“走进《西游记》”的黑板报,请你为黑板报设计一个栏目。

示例:漫话孙悟空

栏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教授是某大学中文系研究《西游记》的专家,学校拟邀请李教授来校进行“《西游记》主要艺术形象分析”的讲座。时间安排在本周五下午15:00.点,地点在学校多功能报告厅,作为校“文学部落”名著品读小组的组长,你讲当面向李教授发出邀请,请在下面的空格处写出你的邀请词。(字数不多超过12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