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

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 了。

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请赏析第9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3.细读选文17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善良、孝顺、体贴、细心,懂感恩。 2.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放心,表现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3.我被这种父子亲情所感动,也被父亲的无私付出所感动,为天下的所有父亲一辈子为儿女无私付出而感动。 4.结构上: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上:文章反复说“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是说不要打扰为儿女操劳了一生的父亲,让他好好休息会,突出表现了对辛劳父亲的理解、心痛和爱。 5.启示:亲情是人间第一情,我们在享受着父母的关爱的时候,也应该关爱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才去孝顺父母。(结合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解答。候车室里的儿子,对父亲隐瞒病情,让生重病的父亲靠在自己肩上睡觉;医院里女儿,细心照料老年痴呆的父亲,搂着父亲在长椅上睡觉。从他们的行为中,我们看出儿女对父母的关爱,看出他们的孝顺,也看出了他们做人的善良淳朴。综合上述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划下句是对儿子悉心照顾睡在自己肩上的父亲的描写,借助“扶着”“覆”“试图”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细心照顾,突出了儿子孝顺、善良的特点,赞扬了他对父亲的尊敬与关爱。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段落、语句作答。文章以“我”的见闻为线索,主要叙述了两件事,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尊敬与关爱之情,教育人们趁父母健在时应及时尽孝。通过阅读第(17)段,从“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我们知道,“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不仅仅是因为看见医院里女儿搂着年老生病的父亲在长椅上睡觉的事,还有以前儿子照顾父亲的事。从本段中“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抒情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因为人世间父子亲情而感动,既有父母对儿女的无私付出,也有儿女对父母的真诚感恩。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文中在第(10)段“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在第(16)段“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在第(18)段“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都有与题目“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的语句。这样题目就成了文章的线索,是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文中的两件事都是父亲睡着后,提醒人们“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表达了儿女希望父亲好好休息,突出了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解答时,围绕对父母感恩、尽孝、回报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印痕行为,动物的学习天赋》选文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一条电视新闻:一个老头养只鸭子做宠物,老头走到哪里,鸭子就跟到哪里。带着鸭子逛街散步,鸭子表现得非常听话,有趣极了。类似的报道经常出现在新闻中。可是,你知道吗?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容易,你也完全可以。

②1930年,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就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同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

③很显然,这种现象是小鹅一出生就接触母鹅和洛伦兹形成的印象导致的。康纳德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做“印痕行为”。

④“印痕行为”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它是动物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只需一次经验(或最多数次),即可形成印痕,对动物行为发生长远的影响。

⑤印痕行为大都发生在动物的幼年时期,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某些动物的某些本领也只有在印痕时期才能学到,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学会了。如许多鸟类最易掌握飞翔本领的时间恰值羽毛始丰之际,若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剥夺了它们学习飞翔的机会,那么它们以后就很难学会飞行了。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这其中的原因。据估计,可能是因为在生命的早期,神经系统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只有这一时期才能接受这类刺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也会逐渐发生改变,就不能再进行印痕学习了。

⑥印痕行为虽然发生在早期,但对晚期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繁殖行为。这些动物更愿意与由于印痕学习行为所认定的父母(同类、人类)结伴,甚至对其表示出求偶的意向。有一次,洛伦兹就被他饲养的八哥当成了求爱的对象,八哥不断地往他嘴里塞食物。这也许就是一些自幼由饲养员养大的动物成年后难以成功繁殖的原因之一吧。

⑦人为干预会让动物产生不适当的印痕行为,自然也会影响到动物的生长发育。美国卡斯卡底猛禽中心执行主任路易丝施美尔有一次收到了一只被遗弃的会尖声叫的小猫头鹰。送来的人说,一天前在砍倒一棵树之后,在窝里发现了这只小猫头鹰。施救者走了之后,施美尔打开装着猫头鹰的盒子,那只小鸟就立即跳到了她肩膀上。施梅尔急忙把送鸟人叫回来,问他们究竟养了这只鸟多久。“哦,你怎么知道的?”施救者非常诧异,但很快就承认,他们实际上把这只小猫头鹰当作宠物养了几个星期。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几个星期正是这只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因而它对人类产生了不适当的印痕。

⑧在四川大熊猫人工繁殖基地,为了避免出生的熊猫宝宝对人产生印痕,饲养员都穿上特制的“熊猫服”工作,猛看上去这些穿熊猫服的饲养员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印痕行为。

1.文章由一个老头养鸭子做宠物和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做过的实验写起,有什么作用?

2.请分析选文第⑦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第⑤段划线句子中“目前”二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4.王涵同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只从巢中掉下来的幼鸟,马上把它拾起来带回家养了起来。根据本文学到的知识,你认为王涵同学的做法是否合适?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文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空乏其身  空乏:_______ 

(2)于虑       衡 ____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文章开头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引出什么样的观点?

4.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 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好处?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字数 30字左右。)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读诗书,则有豪放之气。故多读则气足,气足则文华。

你的帖子:读书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