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面相与品相 于文岗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面相与品相

于文岗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语。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抢”字。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揣摩第④段划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

2.研读第⑤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3.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说明理由。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責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4.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1.该不算“狗拿耗子”。这句话引用俗语,看似自贬或戏谑,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对比论证。文段通过现实中比比皆是的“重相貌”和“轻品相”进行对比,论证了社会中“重面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应该放到第⑥段合适。材料列举了某明星“面相好”却做损人利己毫无公德的事,与第六段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有的人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这个观点一致。 4.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只有品相好,才是永远的,不朽的。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狗拿耗子”出自民间一则歇后语,意思是狗的职责是看守门户,猫是专捉老鼠的,所以狗替猫捉老鼠,就是多管闲事。语言诙谐,生动形象,用在议论文当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要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细读第五段,从“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重相貌”“轻品相”的现象很普遍,而读书可以提高修养、改变气质,塑造品相。 3.本题考查补充论据。为某个观点补充论据,论据一定要能证明观点的正确。题目中给出的事例,是“轻品相”的行为,与第六段中的“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紧密契合,所以应放在第⑥段。 4.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第七段中的“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可知,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是为了强调“品相”的重要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伏伽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知不如徐公美________

(2)时时而___________

(3)选贤才________

(4)止可耳目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泛 观 前 世 子 姓 不 克 孝 兄 弟 不 克 友 莫 不 由 左 右 乱 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4.简述邹忌和伏伽劝谏方式和目的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注)①湖口: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

1.请运用学过的物候知识,列举诗中的物象来说明诗人送别的季节。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前一阶段微信圈被一个广告刷屏:“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广告讲述了留学美国的儿子深夜用微信向妈妈求助,隔着时差父亲和母亲连夜录制番茄炒蛋的视频,最后男孩成功与友人聚会的亲情故事。这则由杭州招商银行用心策划的留学生信用卡广告,速递了一场漂洋过海的母爱,也让无数网友为之泪奔。我校也开展“博人眼球的广告”热搜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广告效应)探究下面材料,说说广告如何打动受众的心。

(材料一)目前,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各种类型的广告,广告制作者并不仅仅希望将文字或图片信息传达出去,而且还要抓住受众情感体验 ,满足其自尊、自信的需要 ,使之萌发购买动机。

(材料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广告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多元化发展:多样而深刻的主题,时尚的元素,博人眼球的形式,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诉求,鲜活的语言……每一则广告的呈现都会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广告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材料三)随着感性消费时代的到来 ,广告商针对广告受众的需求和心理,也打起了情感牌,注重以情动人。毫无疑问,每个人的“感动敏感带”都不同。崇尚以融于物品中的关爱来娱乐他人,像亲情、友情、励志、公益类情感诉求型的广告,屡试不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创意)请结合广告相关知识,谈一谈“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这句广告词刷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创作)“催泪广告深夜刷屏,眼泪与质疑齐飞。”对于漂洋过海的母爱,网友们褒贬不一,请你创作一句广告跟帖,发表自己对母爱的评价。必须运用一种修辞。

网友跟帖:暖心的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心酸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个人,正是你的父母。

网友跟帖:温情的广告,掩藏着广告商“步步为营”的套路。

你的跟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他们打手势让我从那岩石上下来,走到海边去。我照他们的意思做了。那飞岛上升到一个适当的高度,边缘正好就在我头顶的时候,从最下面一层的走廊里就有一根链子放了下来,链子末端拴着一个座位,我把自己在座位上系好,他们就用滑轮车把我拉了上去。”

(1)这段文字选自名著《格列佛游记》,上文写的是“我”第__________次航海,到飞岛国的奇遇,这个国家的飞岛是靠__________升降的。

(2)飞岛国是如何平息叛乱的?(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3)水击三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一则)

(4) 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______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6)陶弘景《与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傍晚时分的美景。

(7)孟子《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为官者要心存礼义,不能见利忘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