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人与树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人与树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人望着那瓶里的水通过一根橡皮管,正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挂了水,烧便会退掉;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

③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媳妇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让他欢欣。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不过,还有孙子呢。后来,孙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再后来,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再说,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只是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春天里,满树是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

⑤孙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山里的奇迹、村里的宝贝了。几十年来,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人也一个个都走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子、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

⑥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

⑦那天,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忍不住冲着挖树的人责问:“这树碍着你们啥事啦,大老远跑来动它?”一个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释,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还说,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⑧老人无言以对。

⑨一般来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

⑩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

⑪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木。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地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⑫没多远,老人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不觉加快步伐赶了过去。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给树挂水。

⑬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一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⑭折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园工解释道:“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还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这么老的树,突击搬动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到乡卫生院。

⑮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他只是笑笑说:“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⑯“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

(作者孙家正,文章有删改)

1.梳理文章情节,仿照例子填空。

望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中年人和老人的评价或感受各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的态度和理由。

3.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老人孤独无助,即使在生病时也无人照顾,作者借此批判了当前社会中那些不仁不孝的子女,意在唤醒全社会的关注。

B. 文中追述老榆树的历史与曾经对村里人的贡献的内容语言平实自然,然而在朴实无华中却确蕴含了老人对老榆树无比深厚的情感。

C. 在写作中,文章以老人挂水“起”;接着写老人的家庭生活变化作为“承”;再写老榆树进城,那是“转”;最后老人进城、老人见到“挂水”的老榆树,回家发烧住医院挂水作结,这是“合”。可谓起、承、转、合,天衣无缝。

D. 老人从城里公园的角落里发现老榆树到返回家里躺在卫生院的病床上,他的心理情感的变化依次是:惊讶,诧异——伤心,忧虑——最后重燃希望。

5.第⑩段描写了老人想象中老榆树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老人的形象。

 

1. 挖树 看树或找树 念树 2. 示例:对移栽老榆树,中年人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老人想不通(不理解),感到憋屈。我认为移栽老榆树不是好事。因为原本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老榆树移栽后变得七零八落濒临死亡,这是对老树的伤害;同时这棵树是老人的魂,是老人情感的寄托,移栽何尝不是对老人情感的伤害。 3. 结构上: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老树和老人输液的原因做铺垫,首尾呼应。内容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想一探究竟老人发生了什么。 4. A 5. 既与上文第④段对老榆树的描写形成照应,也与下文第⑫段对老榆树凄惨景象的描写形成对比。表达了老人对老榆树的牵挂思念的情感。 6. 关爱家人(疼爱儿孙),通情达理,沉默少言,内心孤寂。 【解析】 1.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文章⑤段写老人去看树。⑦段写挖树。⑩段写老人进城看树。⑯段写老人依然惦记着树。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第一问不难找到对应的句子,中年人“一个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释,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还说,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老人“心里老是憋屈得慌。”加以概括即可。 第二问,本题要从否定移栽老榆树的行为角度来考虑。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对老树的伤害②对老人情感的伤害③并没有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④批判一些官员为了政绩急功近利违背规律的做法。如,我认为移栽老榆树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花重金移栽的老榆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势凄惨,并没有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3.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开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第一段:“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等文字用在开头,内容上有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则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老树和老人输液的原因做铺垫,同时与文章末尾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相呼应,首尾圆合。 4.A作者借此批判了当前社会中那些不仁不孝的子女,有误。作者批判了社会上为了创建生态文明城市而伤害老人的事。 5.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仔细阅读第⑩段,描写了老人想象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既照应了上文“春天里,满树是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又与上文所看到的老榆树七零八落,参差不齐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老人对老榆树的牵挂与思念。 6.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表述时要做到与人物的言行、事件结合。从“文中的老人孤独无助,即使在生病时也无人照顾”表现老人内心孤寂;从“儿子、儿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不过,还有孙子呢。后,孙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再后,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表现老人关爱家人、疼爱儿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天气严寒,展现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龟虽寿》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属于此类文体。

B. 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C. 《格列佛游记》一书中好几次提到中国,如提到中国人的书写习惯是自上而下,中国很久以前就有了印刷术等。

D. 古代文人对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周敦颐喜爱莲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梅。

 

查看答案

请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火箭高17米,直径1.2米,最大承载量为150千克,发射升空的速度每小时超过2.7万千米。

②这种火箭制造成本低、发射周期短、发射费用低。

③这枚名为“电子”的小型火箭由电池驱动,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几乎都是3D打印制造的。

④这枚二级火箭成功完成了第一级的分离和第二级的驱动,但没有如愿进入50万米高空的近地轨道,不过接下来还会有两次试射计划,随后启动商业发射。

⑤世界首枚3D打印火箭近日在新西兰升空。

A. ⑤④①③②    B. ⑤③①④②    C. ④②⑤①③    D. ④③⑤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让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知道数字阅读的利弊得失,吸收传统阅读的长处与优势,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B. 厕所问题是涉及百姓生活和国家建设的大事,不仅事关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改进,还关乎国家良好形象的树立。

C. 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主要取决于同学们是否善于观察、善于阅读和善于表达。

D.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风格上看,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他们堪称唐诗杰出成就的代表人物。

B. 危急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首当其冲,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

C.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

D. 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内向胆怯、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许多外出务工的家长却不以为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