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 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利益固化的藩篱, 。
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A. 提高 破除 突破 提升 B. 推进 破除 突破 吸收
C. 推进 突破 打破 吸收 D. 提高 破除 突破 提升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贮藏 绮丽 心弛神往 融汇贯通
B. 吝穑 眺望 浮想联翩 急不睱择
C. 廖廓 空隙 郑重其是 生机盎然
D. 迁徙 摇曳 矫揉造作 风霜高洁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繁衍(yán) 攒聚(zǎn) 狼狈不堪(kān) 家喻户晓(yù)
B. 阐发(chǎn) 镂空(lòu) 茅塞顿开(sè) 如愿以偿(cháng)
C. 跋涉(shè) 薄阴(báo) 心潮澎湃(bài) 焚膏继晷(guǐ)
D. 惬意(qiè) 雄踞(jū) 言简意赅(gāi) 姹紫嫣红(chā)
作文
两道题任选一题
(一)材料:
“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雅趣,顾名思义,就是高雅的生活情趣。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下棋、种花草、赏景,乃至做笔记、养小动物、上下学途中边走边看、课间三五好友品评时尚……都可以称之为雅趣。
请以“雅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材料: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无论是自己的一问,还是他人的一问,都有可能引发深刻的思考,都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请以“那一问”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任选一题,写一篇文体规范的记叙文,字数600字左右,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
文言文阅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望:远远地看
B. 居十日: 居:居住
C. 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
D. 使人索扁鹊 索:寻找
2.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深恶痛疾 B. 积劳成疾
C. 大声疾呼 D. 手疾眼快
3.下列加点“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 君之病在肠胃
C. 针石之所及也 D. 司命之所属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出自《韩非子·喻老》。作者韩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文中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因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B. 现代汉语中“疾”和“病”是同义词,在古代有病情轻重之分,“病”比“疾”重。
C. 扁鹊作为一代名医,当蔡桓公病情加重以后,扁鹊却“望桓候而还走”,说明扁鹊医术高明,在很远就能看出人有没有病,但他却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病人没有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望而“还走”是为了逃避,方法生硬简单。
D. 《扁鹊见蔡桓公》说明了盲目自信,讳疾忌医必伤自身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自己,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劝告。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阅读
说宽容
①“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 我国战国时期,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激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流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③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相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④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做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地三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后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由来。
⑤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⑥《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的一件事:一味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堪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⑦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于笔的语言,恶语相向,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为什么对别人不可宽容一下呢?
⑧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这是不在话下的。
⑨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⑧段阐述的内容是什么?
3.文中列举了3个事例,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4.读完上文,你有哪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