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⑴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⑴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⑵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⑶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⑷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呢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⑸“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⑹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⑺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⑼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⑽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⑾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⑿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⒀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⒁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⒂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⒃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⒄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⒅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或许是怕打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⒆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⒇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1.小说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它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这对母子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3.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1. 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2.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母子故事串联起来;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母子生活的贫困、母亲的坚韧与母爱的伟大更富有表现力。 3. 动作描写,“提”“牵”“踏”“摸”运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提水的吃力,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外貌描写,“瘦弱的母亲”侧面写出了母子家庭的贫困、母亲的辛勤,以及对儿子的爱;“神情中有掩不住的忧伤”属于神态描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母子生活贫困以及儿子患眼疾做铺垫;同时表达出母亲对孩子的爱。 4. “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解析】 1.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注意题干中的“从‘我’的角度概括”,同时,应仿照题目中已提供的样例。本文先写“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夜宿,遇到神秘的母子俩;接着写“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到水井边捞月亮;然后好奇的“我”发出疑问,母亲邀请我到她家居住,“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最后“我”被这对母子深深感动,回城后联系医院接母子俩医治眼患。据此补充事件。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人称作用的理解掌握。凡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文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有亲切感,二是有利于作者直接抒发思想情感。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神秘的母子俩;第二部分(4~8),写好奇心驱使“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第三部分(9~18),写“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第四部分(19~20),写“我”被这对母子深深感动,回城后联系医院接母子俩医治眼患。由此可见“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母子故事串联起来;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使文章有亲切感;这样有利于作者的表达,更能体现出母爱的伟大。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而这些方法,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处境、性格、心理甚至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暗示人物命运等。“提”“牵”“踏”“摸”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属于动作描写;“瘦弱的母亲”属于外貌描写;“用力地”“弓着腰”吃力地”属于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母亲为儿子捞月亮以及踏上归途的过程,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4.本题考查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既要结合文中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要结合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捞月亮”既指母亲带着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可以将这一行为理解为是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结合文末我改变了自身的行为,还可理解为“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让“我”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曾有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短短三年时间内,乡村教师流失人数达142.5万,流失率达30%。优秀教师出走,教师队伍短缺……这是中国很多乡村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越往偏僻的乡村,就越会发现,乡村中小学的教室校舍未必破败,但教舍里的优秀乡村教师却日渐凋零。

(材料二)2017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09亿元支持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其中38亿元,用于各地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给予综合奖补,继续实行中央奖补资金与地方努力挂钩,支持和引导地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另外,中央财政还安排71亿元,扩大特岗教师招聘规模、提高补助标准。

(材料三)如图是“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评选入围作品”的主体图形: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仔细观察材料三的图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3)请拟写一则宣传乡村教师的标语。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120字左右)

风雪山神庙          倒拔垂杨柳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说还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山早行》

(3)《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题》中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____________________。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困厄         俱乐部         附庸风雅         李代桃疆

B. 伶俐         浏览器         鸠占鹊巢         形销骨立

C. 端详         元宵节         莫名奇妙         自惭形秽

D. 箫索         连锁店         断章取义         冠冕堂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