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请以“那件小事真不小”为题目写一...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请以“那件小事真不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

亲爱的同学,你踏入费县一中校园的大门已半年有余。这半年的学校生活中,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人:在你迷惘徘徊时,他(她)会及时点拨你;在你萎靡颓废时,他(她)会马上鼓舞你;在你失败失意时,他(她)会迅速安慰你;在你艰难尴尬时,他(她)会当即援助你;在你成功忘形时,他(她)会立即警醒你……你的心中曾多次涌起感动。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书写你的一次亲身经历和感动!

请你以“那一次,幸亏有了他(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 。

 

那件小事真不小 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些事情,哪怕是件小事,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你的一生,它们犹如珍珠,永远在记忆的海洋里闪闪发光。 铅云收拢起来,形成一座座小山,天空变得阴沉灰暗。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际,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雨,开始下了起来。 我不得不向附近的雨篷快速跑去。慌忙中,我看见前面一个老乞丐摔在了地上,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还散发着一股恶臭,惶急地在湿滑的地上挣扎,他那根千疮百孔的木拐杖也滚到了一边。 他见到我,便奋力而又吞吞吐吐地呻吟道:“帮帮我,求求你帮帮我……”我一见,便厌恶而又不屑地捏着鼻子绕道迅速跑向雨篷。 暴雨雨越下越大,北方风也呼啸起来。我终于到了雨篷,便坐在地上气喘吁吁。我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那个老乞丐。狂风卷着暴雨像一条条鞭子,狠命抽打着他。他见向我求助无望,便蜷缩在地上,瑟瑟发抖。 忽然,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男孩举着伞冲向了老乞丐。他稚嫩的双腿在如利剑重锤般的疾风甚雨显得那么的弱小,但仍然在拼命地摆动着。我不禁疑惑起来,他为什么要跑过去?要救那个乞丐吗? 是的,他跑到了乞丐面前,一手为臭气熏天的乞丐撑伞,一手拉着乞丐那满是污渍的胳膊。我更疑惑了,他难道不怕脏吗?他难道能忍受乞丐的恶臭吗? 是的,他已经把乞丐扶了起来,还帮乞丐捡起了拐杖,乞丐眼神里满含感激的泪水,嘴唇不断嘟囔着,在向男孩道谢。男孩丝毫没有厌恶乞丐的意思,他吃力地扶着乞丐,为乞丐撑着伞,乞丐也吃力地撑着腿,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向这里的雨篷走来。 我看着他们慢慢走来,一股惭愧之意油然而生,想到自己刚才对乞丐的举止,更是羞愧满面。看着男孩如此吃力地扶着乞丐,我感动不已。 我不由自主地跑过去,学着男孩,在另一边扶起乞丐,帮乞丐拿着拐杖。我们快步向雨篷前进。 那件小事让我大有感触,从此之后,我便一改以往袖手旁观、自持清高的性格,变得乐于助人、虚怀若谷。 那件小事真不小。 【解析】 试题分析:(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那件小事真不小”。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小事”,二是“真不小”。材料选择和构思立意也要着重从这两方面思考。所选材料必须是一件“小事”,但又并不是一件十分普通毫无价值的“小事”,而应该是一件内涵很深价值很大的“小事”,是能引起我们深刻思考或带给我们极大触动的“小事”,或者是可能对我们的未来或社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的“小事”。生活中的“低头族”,不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合吸烟、骂人等都属于这一类。如:一个人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就与司机发生争执,不仅给自己带来危险,也危害了其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选择生活中的“小事”,突出其“真不小”的特点,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感悟。文章应该以叙事为主,运用议论和抒情提升文章的思想。(2)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那一次,幸亏有了他(她)”。作文前,要注意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语“那一次”“幸亏”“他(她)”,作文要叙写的是一个曾经帮助我的人,一件帮助我的事件,要在作文中突出“他(她)” 在事件中的作用。生活中,在你迷惘徘徊时,他(她)会点拨你;在你萎靡颓废时,他(她)会激励你;在你失败失意时,他(她)会安慰你;在你艰难尴尬时,他(她)会援助你;在你成功忘形时,他(她)会警醒你……我们可从这些提示性的语言中寻找写作思路。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叙写一件让自己浓郁感触的事,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⑵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⑶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⑷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⑸“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⑹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⑺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⑻“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⑼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

⑽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⑾于是,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⑿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⒀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1.请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忐忑  →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____________→想给孩子零食时,____________→快到终点站时,_______________→与小姑娘分手时,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⑼自然段写“我”的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原因是什么?

3.第⑽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语境,谈谈它的作用。

4.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的作用。

5.文中结尾处“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发挥你的想象,生动描写此时“我”的心理活动(字数不少于6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讨分数的人

徐慧芬

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了,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  “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仿痕。

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向:“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多年以后……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计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

他进来了,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讨分数的人”为题,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交代本文描写的主要人

物—男生、男生的父亲、“我”。

B. 文中“我”看到学生因成绩差被打后的惨状,决定让他补考一次,满足他讨分数的愿望,可见“我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

C. 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我”能通过学生的作业或行为给予表扬鼓励,是一个善于赏识别人优点的人。

D. 男生因“我”的一句话而学好数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可以看出男孩聪明、自尊心强、勇于改变自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之。方欲行,转视积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乃悟前狼,盖以诱敌。

狼亦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野有麦场_________   (2)其一坐于前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B.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C. 晓之者亦含然大喜。( 《杞人忧天》 )

D. 友人惭,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行》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御狼一惧狼一杀狼。

B.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居户对狼很害怕,并存有饶幸心理。

C. “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D. 文章结尾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4.概括狼的特点,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依照例句仿写。

例句:母亲的慈爱如二月的春风,拂去我心中的忧愁。

老师的教导如                                                             

朋友的情谊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