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人人皆可为国王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

人人皆可为国王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

4.请在第④段结尾处列举一个事例来补充论述。

5.你认为本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哪些人会有非常大的触动?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1. 人人皆可成为国王 或 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意思相近即可) 2. 举例论证作用是为了证明“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是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这一观点。 3. 第③段: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 第④段: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 第⑤段: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 4. 答案不唯一,能紧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这一分论点,举出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即可。 5. 生活中的自卑的人(或骄傲的人)。 【解析】 1.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第一段中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就是中心论点。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第二段中“比如”以后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第一句话。这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是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这一观点。 3.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文本,结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根据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中每一段中的首句(中心句)即可作答。如:第三段论述了“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 4.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读题和文本,明确补充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然后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出一个适合的例子即可。第四段的观点是“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可举杜甫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也可以举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 5.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可知这个观点对哪一类人群有触动。本文的观点是人人皆可成为国王,结合“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这句话得出:对生活中自卑或是骄傲的人有所触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克隆快乐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刻意设计并且营造一种十分悲怆的气氛,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旧俄国社会穷苦孩子悲惨的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沙皇黑暗统治的痛恨。

在课尾时,我满怀伤感地对学生讲述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凡卡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有机会写成的这封信,却是一封无法让爷爷收到的‘死信’,可九岁的凡卡哪里知道这些呀!他依然编织着自己最美丽的梦。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我从孩子们脸上凝重的表情中享受到了一种成功的愉悦,心里暗暗为自己的“煽情艺术”叫绝,此时我又趁热打铁说:“今天的作业就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下课铃响后,我拿着课本,迈着最轻快的步子回到办公室,期待着孩子们的“杰作”,我知道他们已经有动于衷了。

当我阅读完学生的习作后,惊异地发现大多数学生虽写出了凡卡盼望亲人的急切心情,却没有写凡卡饱受毒打的痛苦和悲惨死去的场面。相反,他们却着力描述凡卡日后生活的幸福。有的写老板突然良知觉醒,改变了对凡卡的态度;有的写一位有钱的好心人收养了凡卡;有的写凡卡成功逃跑,和爷爷一起过上幸福生活……

面对办公桌上的这摞作文本,我迷惑了,茫然了: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写?这明明不符合事实,是我没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清楚?还是我没把文章分析透彻呢?……一串串疑问像一张张底片被清洗出来,令我无法动笔批阅,于是作文一本都没改,先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再说吧。

第二天的作文讲评课上,学生们愤愤不平的情绪,击溃了我所有的假设。课堂已经没有了先前的平静,孩子们争着表白自己的心声——

咱们班最有爱心的李露露最先发言:“凡卡够可怜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一点点生存的希望?老师,你真残忍,人家契诃夫就不忍心看着他死,所以文章才嘎然而止,你却要借我们的笔让他死。”我哑然了,原来她是这么理解作者意图的,我备课时可从来没这样想过。

腼腆的高阳说:“要是凡卡还活在我们身边,我一定会把自己的棉衣、皮鞋、面包给他寄去,希望他能像我们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黄子涵没容高阳说完就抢着说:“还有我的动画碟片和游戏机。”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不好意思地又坐下了。……

咱们班的班长见同学们情绪稍微平静时,接过话茬,无限感慨地说:“要是快乐也能克隆,那该多好啊!”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不知道这掌声是送给班长的,还是送给凡卡的。

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灵里储存的就是阳光,原来孩子们在用自己的“仁爱”给绝望的凡卡找一个生命的出口。为什么要用我的成熟来禁锢他们的童真呢?为什么要用我的评判来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呢?

切不能用我们的沉重去凝固孩子们美丽的心灵!

1.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字数在15字以内)。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下课铃响后,我拿着课本,迈着最轻快的步子回到办公室,期待着孩子们的“杰作”,我知道他们已经有动于衷了。

3.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1)一串串疑问像一张张底片被清洗出来,令我无法动笔批阅。(注意修辞手法)

(2)李露露最先发言:“凡卡够可怜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一点点生存的希望?老师,你真残忍,人家契诃夫就不忍心看着他死,所以文章才嘎然而止,你却要借我们的笔让他死。”(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赏析)

4.读完全文后,你对题目“克隆快乐”的含义有了哪些认识?

5.作文讲评课上完了,“我”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对这节课要有一个结束语。请你代替老师拟写,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虽居显位,不管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乏者。门人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其不才,终为他有。””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详求此言,信非徒语。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

(选自《梁书的·徐勉传》)

(注)①勉:徐勉,南朝梁武帝时人。②才:有才学,有本领。③辎軿(ziping第二声):车辆,这里比喻财富、官职。④所未尝言:从来都不曾提过。 ⑥ 薄躬:自身贫困穷迫。⑦可谓备之:可以说是什么都有了。⑧ 籯:竹箱之类。⑨ 徒语:空话

1.解释加点词

(1)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

(2)尔而与之

(3)为书诫其子崧曰

(4)非不经营而已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

3.甲文中“本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本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在阐述观点时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这两句诗的意思。

2.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A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A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A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不是礼!”

②A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A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1)以上文字出自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文中“A”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

(2)从两段文字的描述,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_________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6)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7)秋瑾《满江红》一词中,直接抒发因知音难觅而惆怅伤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8)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一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写出了守边将士因思乡的苦闷和功业未建而难眠、潸然泪下的情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