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概括《朗读者》受好评的原因。
材料一:清华大学尹教授说,央视《朗读者》别具一格,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尤其是见字如面的方式别有一种文化韵味。
材料二:央视副台长说,媒体一定要有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讲,《朗读者》的成功是一种‘回归’,回归到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另外,节目不仅内容好,还在表达手段、呈现方式、舞美包装、互动渠道等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材料三:某网友说,《朗读者》不仅是一档读书节目,更强调情感互动,挖掘文章背后的人和事,把名人或普通人的闪光点和阅读的文本结合,透露着央视的人文关怀。
(2)下面是《朗读者》以“家”为主题的开场白,请根据语境把空缺处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家是什么?家是灵魂栖息的彼岸,是① ;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想念,是② 。倦鸟归林,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一种归宿。
(3)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主题词。请根据“成长”这一主题词,选择一个课文题目,再参照示例写出选择的理由。
《孤独之旅》 《香菱学诗》 《心声》
示例:主题词:母爱 课文题目:《荷叶·母亲》
选择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冰心的《荷叶.母亲》由荷叶护莲花,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赞美了母爱的无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⑪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1.小说中的老婆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3.第⑦段插叙了老夫老妻五十年前的往事有什么作用?
4.小说最后一段写老婆子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就在屋里!”结合全文谈谈“老头儿是否在屋里”,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林冲叫扶上车子,便差三阮,杜迁、宋万先回山寨。其余十五个头领在寨中商议:“今番晁天王哥哥下山,不想遭这一场,正应了风折认旗之兆。我等只可收兵回去,这曾头市急切不能取得。”。
(1)文中说“遭这一场”指的是什么事情?
(2)下面哪一个情节导致林冲最终走上了反抗道路,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B.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C.林冲棒打洪教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豁然堂记
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闻村落。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②,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③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④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案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此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耶?及其所障既撤,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⑤于吾之见者,此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注释:①雉堞:泛指城墙。②牖:窗户。③斥:放弃。④病:不满。⑤婴:萦绕,羁绊。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益不可胜计矣(益,更加)
B. 予病其然(然,这样)
C. 若舍塞而就旷(塞,要塞)
D. 及其所障既彻(及,等到)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2)此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耶?。
3.作者由改建“豁然堂”引发了怎样的感慨,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结合全诗分别概括实写和虚写的内容。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凉”字好在哪里?
请以“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