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驻米虫,简...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驻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B. 开始于盛气临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C. 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

D. 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C 【解析】 A驻米虫——蛀米虫。B盛气临人——盛气凌人。D幅——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进(pián)    恣suī)      气冲牛(dǒu

B. )      喊()       然无累(guō

C. qiè)     能(chěng)    尽职守(

D. 噪(guō)     发jiǒng)    吹毛求

 

查看答案

作文

鲜花的背后,是绿叶默默地奉献;硕果累累的背后,是农民辛勤的臂弯;絮絮叮咛的背后,是母亲沉沉的惦念……细细品味,背后意义不一般。

请以“                  的背后一为题写作。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古诗词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 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一/犬坐于前

B. 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       )    (2)屠自后断其(       )

3.翻译下面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 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说是不,大哥?”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眼神。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第二天,他骑着自行车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⒅“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深处,我深深地震撼,为它的朴实,又为它的深沉!”

(选自《读者》)

1.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中的作用。

5.说说你对结尾段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