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把蚊香毒降下来 胡昌花 ①中国人用蚊香驱蚊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欧...

把蚊香毒降下来

胡昌花

①中国人用蚊香驱蚊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欧阳修在其《憎蚊》诗中就曾这样写道“难堪尔类多,枕席厌缘扑。熏檐苦烟埃,燎壁疲照烛。”诗中虽没有提及用何种材料产生驱蚊的烟雾,但寥寥数语就已将人们对蚊子的厌恶之感表现出来。在《格物粗谈》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千,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在这段话中,明确了制作蚊香的材料为浮萍,经现代实验证明,浮萍在抗菌、抗疟实验中均为阴性,对库蚊幼虫及蚊蛹确实有杀灭作用。

②现在,我们随手拿起一盒蚊香,在使用说明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采用氯象醚菊酯、艾草等配方,菊酯是灭蚊产品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够有效杀死蚊蝇的农药,虽属低毒,但人一旦吸入过量的菊酯物质后极易损伤肝脏、肾脏、种经系统、造血系统。此外,蚊香中还含有笨、苯酚和二甲苯等有害物质,当蚊香燃烧不充分时,长期吸入这些有害物质,严重的还会致癌。

③如今,驱蚊产品越来越多,蚊香依然是人们驱蚊的首选品,应该怎样正确使用蚊香呢?

④忌彻夜点:在夏季,为避免蚊子的侵扰,人们喜欢在睡前点一盘城香或将电蚊香彻夜打开,但这种做法其实是不正确的,虽然蚊香只含微毒,但长期吸入,久而久之会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⑤勤通风:为了切断蚊子的逃跑之路,很多人在使用蚊香驱蚊时,习惯性地将门窗紧闭,以达到把蚊于熏死的效果,其实究全没必要这么做,通常在下午18:00~20:00左右是蚊子最活跃的时候。在这个时段点燃蚊香,蚊子遇到蚊香烟气,降低了活动能力。此时室内的蚊子不是丧失生命,就是失去吸血能力,而室外的蚊子闻到蚊香味后也不敢进入室内,因此在睡前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减少室内环境污染

⑥孕妇、婴幼儿不适宜用蚊香:家里有孕妇及婴幼儿的最好不要使用蚊香,因大多数放香含有除虫剂以及有机填料、黏合剂、染料和其他添加剂等有机污染物,可能会影响胎儿智力发育,也容易使大脑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此外,婴幼儿的呼吸道系统发育还未成熟,接触到驱蚊成分的化学物质肯定比成人要敏感,因此此类人群更适宜采用蚊帐驱蚊。

⑦夏季防蚊首先就是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打扫卫生,地漏、下水道等处防止积水,不给蚊子生存空间。其次,要注意自身的防御,勤洗澡,保持皮肤的清爽。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用蚊香驱蚊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时期,欧阳修在《憎蚊)诗中具体提到了蚊香的制作方法。

B. 浮萍作为古代制作蚊香的一种材料,能够灭杀库蚊幼虫及蚊蛹。

C. 现在人们常用的灭蚊产品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够有效杀死蚊蝇的低毒农药——菊酯。

D. 保持下水道、地漏等设施的干燥,能够有效避免蚊虫的叮咬。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如何正确使用蚊香。

B.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蚊香的主要成分及危害,蚊香的使用方法,以及正确的驱蚊、防蚊方法。

C. “蚊香中还含有苯、苯酚和二甲苯等有害物质”一句中加点的“还”字不能删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明确告诉我们每天点燃蚊香的最佳时间。

3.根据上文的有关知识,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请你就如何正确防蚊和驱蚊给段先生提出两点建议。

(链接材料)每年夏天,随着气温渐渐上升,蚊子就逐渐多了起来,不经意间,一个个小红包就出现在身上,且长时间发痒,晚上睡觉的时候,嗡嗡声吵得人们无法入睡,令人怒火中烧而又无可奈何。段先生对蚊子的侵扰简直苦不堪言.

 

1. A 2. D 3. (1)①睡前洗澡,保持身体清爽;②勤打扫房间卫生,不给蚊子生存空间;③保持室内通风,在睡前点燃蚊香驱蚊。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阅读第①段,由“诗中虽没有提及用何种材料产生驱蚊的烟雾”一句可知,诗中并来提及蚊香的制作方法,故A项“具体提到了蚊香的制作方法”说法不正确。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第⑤段,“通常在下午18:00~20:00左右是蚊子最活跃的时候”中“18:00~20:00”是时间段,所以第⑤段没有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D项说法不正确。 3.此题考査材料探究。首先理解链接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要求作答。材料主要反映了段先生对蚁子的侵扰苦不堪言。结合题干要求可知要提的是防蚊驱蚊的建议。可结合文章第④~⑦段的内容提建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郅寿

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①,稍迁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不检节,寿案察②之,无所容贷③。乃使部从事专住王国,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动静失得,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④。视事wu三年,冀土肃清。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肃宗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郡多强豪,奸暴不禁。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莫敢干犯。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吏,皆愿效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复征为尚书仆射。

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是时,宪征匈奴,海内供其役费,然宪及其弟笃、景并起第宅,骄奢非法,百姓苦之。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宪怒,陷寿以买公田诽谤,下吏当诛。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书奏,寿得减死,论徙合浦。

(节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九》,有删改)

(注)①孝廉,官职名。②案察,按章处置,③容贷,宽恕,④并为遵节,只得遵纪守法,⑤视事,任职,⑥赍书,财物和书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廉能/不能前时之闻(《伤仲永》

B. 独进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C. 肃宗其智策/未复能有与其者(《答谢中书书》)

D. 旨甚切/未尝稍降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推诚下吏

A. 国险民附(《隆中对》)

B. 择其善者从之(《论语)十二章》)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爱莲说)

D. 潭西南望(《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莫敢干犯。

4.窦宪为什么要诬告郅寿私买公田、诽谤朝政,并把他送进牢狱,处以死罪?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郅寿的哪些品质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唐)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 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 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一联主要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 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E. 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雍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查看答案

依据相关名著知识填空。

神话色彩往往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西游记》中孙悟空从_______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本领。而《水浒》虽然说的是人间,但其中的神话色彩也相当浓厚,如公孙胜就是道教弟子,法术相当高,经常在关键时刻以法术取胜,而________在死后竟然能够托张横之身真是令人叹服,如_______竟然杀不死公孙胜的师父。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松因杀了西门庆被刺配孟州,孟州的小管营施恩厚待武松,武松后来帮助他从蒋门神手里夺回了快活林的店铺。

B. 亲情是暴风雨中的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阿廖沙在外祖母的爱与保护下成长为一个勇敢、充满爱心的人;在保尔遇到危险时,哥哥阿尔焦姆总会挺身而出。

C. 《格列佛游记》主要写了格列佛乘坐鹦鹉螺号冒险出海航行,因海难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等地的经历。

D. 永不言弃的精神值得敬佩鲁滨孙做了无数次试验,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成功做出了陶器;贝多芬双耳失聪,却不放弃理想,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杜甫《春望》中借花鸟之名,表露诗人忧伤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对待财富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正如孔子《《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