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甘肃平凉的崆峒山,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宇轩昂,底蕴丰厚。
A. 奇险灵秀 B. 水天一色 C. 凝重典雅 D. 气宇轩昂
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xuānxiāo) 的歌声,因为它(jué) 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 )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 )那欢愉呢?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休住,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2)________________,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_____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采桑子》)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这一天过得真 (从“快”与“慢”中任选其一使标题完整,然后作文)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世间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姿态:落花生扎根土地,默默生长,这是质朴宁静的姿态;向日葵心中有光,追逐太阳,这是乐观向上的姿态;大雁万里迁徙,互相扶助,这是团结友爱的姿态。我把我喜欢的“姿态”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活出自己最美的姿态。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综合性学习——海明同学对语文学习可谓乐学、会学。下面是他在语文课上所做的笔记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认真浏览,并随他一起完成其中的趣味检测。
(众口一词)词,形声字,从言,司声。本义是言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词”与“辞”同义,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
(慷慨陈词)词分实词、虚词。在古代汉语里,还有词类活用现象。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很少用了,所以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
(词不悉心)词也有感情色彩。有些词可能一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情色彩,在不同的语境里“词”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意义。
1.选择题
(1)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词性进行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动词/名词/数词/量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
B.动词/动词/量词/量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名词
C.形容词/名词/数词/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
D.名词/动词/名词/量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名词
(2) 加点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
A.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B.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C.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3)下列词语解释,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__________)
A. 门外戏 B. 东临碣石 C. 非宁静无以致远 D. 匹夫不可夺志也
2.成语接龙。
神通广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漫画《听诊》,请按照下列要求,表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图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内容(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甲)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紧紧的勒在上面,已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住了口,他的头又不痛了。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紧箍经,何曾咒你?”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 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痛了!”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
(乙)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②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
1.下面描述正确的两项是( )
A. 甲段文字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乙段文字作者是现代文学家鲁迅。
B. 甲段文字选自《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乙段文字选自名著《朝花夕拾》中的《琐记》。
C. 甲段文字作者是清代学者吴承恩;乙段文字作者是近代思想家鲁迅。
D. 甲段文字选自《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乙段文字选自名著《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
2.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大多是为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请根据这一提示就文中画线句子作答。
(1)明明奇痛无比,画线句子①中孙悟空为何要求三藏再念念看?
(2)画线句子②体现“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3.“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是否赞同三藏用紧箍咒来约束孙悟空的行为;是否赞同父亲以严来约束我读书。(任选一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