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为激发同学们阅读经典的兴趣,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的综合...

为激发同学们阅读经典的兴趣,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阅读,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对此次活动的感悟,已经写出上联,请你为其补出下联。

上联: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来主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些活动形式?(说出三种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读最经典的书,做有根基的人。 (2)示例一: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示例二: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3)示例一:读好书塑造精彩人生。示例二:品名著提升道德修养。示例三:品佳作弘扬民族精神。(对仗工整即可) (4)示例:开展读书问卷调查;请新华书店相关工作人员到学校办一次书展;请作家作一场“走进名著”报告会;在全校(或班级)举办“读书交流会”或“读书演讲会”;举行“名著走向舞台”话剧表演;举行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故事”大家讲;“读书经验谈”专题墙报展。 【解析】 (1)要求学生解答时,需要把握标语的简洁易懂、琅琅上口、新颖独特以及主题突出的特征,言之有理即可。标语要求符合场所的特点和主题,语言要精炼生动,铿锵有力,有鼓动性。此题主题为“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中心明确,易于拟写。如:①读经典书,做文明人②雅言传承文明③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2)要求学生写出最有把握的一句即可。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3)要求学生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如:研国学弘扬华夏精华。(4)答案不唯一,符合主题“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的活动形式即可。如:举行征文活动;经典朗诵比赛;办一期经典阅读手抄报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运用你积累的课外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2)《昆虫记》的作者是____ 国作家、昆虫学家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九侯山云雾迷蒙,群峰如苍龙穿行于云海。峰顶有数十块巨石,叠簇而立,这些巨石(   )态万千,情态各异。有的悄然独立,如  ①  护蛋;有的端庄安祥,  ②  蛰伏;有的(   )然自得,犹  ③  卧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簇    ________态    ________然自得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

(3)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短文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A.金蟾      B.老牛     C.金鸡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修辞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或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②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③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_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⑥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2)默写杜牧的《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任选一题作文。

(1)家庭里有亲人的陪伴,学校里有同学、老师的陪伴。大千世界里有朋友、书籍、花草的陪伴。请以“陪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否则扣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个小孩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4.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