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1)国怀乡

(2)至若春和 

(3)而长烟一空

(4)予求古仁人之心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文中表现古仁人胸襟宽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不惜笔墨地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心情,其目的是什么?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 (1)离开 (2)日光,阳光 (3)有时 (4)曾经 2. (1)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担忧。 (2)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或: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3.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4. 正是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由此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境界的议论。(分析对即可) 5.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可。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或”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庙堂”:朝廷。“微”:没有。“斯”:这种。还有“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定语后置的翻译;“吾谁与归”介词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3.考查对要点内容的提取能力。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表现古仁人胸襟宽广的句子可提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答案。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心情是由景物引发的。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要写“悲”,就写“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阴森凄凉的秋景;而秋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凉心情。为了写“喜”,就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明丽的春色;而春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洋洋的心情。范仲淹用“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情和古仁人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和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从而更好的表达了本文的中心。 5.考查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学生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即可。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各种诱惑接踵而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记住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并代表着人民,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且慢行乐,切勿忘忧,更不能大肆挥霍,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为一己之乐,造成百姓之忧、国家之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古典小说《水浒传》里有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例如在第十六回中,以“青面兽”杨志为首的一方乔装成客商、脚夫伺机出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绰号)晁盖为首的一方乔装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妙施巧计;一方勾心斗角,最终失了生辰纲,一方______________, 最终智取生辰纲。情节扣人心弦,令人拍案叫绝。(每格填一词)

 

查看答案

两年前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与观众见面。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是邮发点”。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做着最甜也最苦的澄汁。摄制组跟拍了这对夫妇40天的旅途,从四川出发,越过秦岭,落脚甘肃。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18日)

(材料二)《舌尖2》这部最初曾建议围绕“八大菜系”来做的纪录片,最终选择了以美食为由头评选故事的路径,以美食见人生,瘵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加上原本就有的精妙的纪录,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因此《舌尖2》一搬上电视荧屏的餐桌就此起轰动。

(材料三)网民“@黛焉”:大概《舌尖1》的火热让制作团队压力太大,导致《舌尖2》过分追求所谓“背后的东西”,讲故事占据了80%,美食倒成了一闪而过的东西了!觉得“舌尖”还是带给“吃货”简单的满足和幸福更好。

1.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火热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和《舌尖2》的相同之处。

3.很多网友评论《舌尖2》:“少了口水,没控制住潮水。”请依据材料,说说网友这样评论的原因。

 

查看答案

古人云:“书,心画也。”这句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现个人的精神境界。请在田字格中准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句子,借以展示你的精神风貌。

博 观 而 约 取 ,厚 积 而 薄 发 。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空

(1)沉舟侧畔千帆过 ,_______________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

(3)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现在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