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红 色 玻 璃 球 (1)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

红 色 玻 璃 球

(1)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2)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3)“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4)“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5)“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6)“是的,正在好转。”

(7)“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8)“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9)“你想带点回去吗?”

(10)“不,先生,我没有钱。”

(11)“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12)“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13)“是吗?给我看看。”

(14)“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15)“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16)“好像有。”

(17)“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18)“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19)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20)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21)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1)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2)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3.阅读第(3)—(18)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 米勒斯用喜爱不同颜色的玻璃球为借口,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三个曾经受过米勒斯帮助的已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上表达真诚的谢意。 2. ①看到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来帮助穷苦人,心里感到高兴与自豪,对丈夫行为的肯定; ②看到当看米勒斯暗中帮助的三个小男孩来参加葬礼,并珍藏着当年的红色玻璃球,明白他们懂得米勒斯先生的苦心,为丈夫的一片苦心被人理解,有了回报而无比的激动。 3. 语言描写,具体展示了米勒斯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米勒斯先生的善良,对小男孩的热情与真诚。 4. 米勒斯先生用善意的谎言来暗中帮助穷困的孩子,他虽然在金钱上有损失,但他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助人还懂理维护别人自尊的行为,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间,让人们无比的敬佩,所以说他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解析】 1.题好一半文,好的文章标题或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或成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或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或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或是吸引读者兴趣等等。通过对选文的阅读理解,选文主要讲述了米勒斯先生用红色的玻璃球为借口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并被感恩的故事(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上表达真诚谢意的事)。赞颂了米勒斯先生善良、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品质。红色玻璃球同时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人物描写方法的恰当使用,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人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品析表达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效果,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该题中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勒斯太太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的情景,表现出米勒斯太太的善良,对丈夫的理解、支持和赞赏。 3.题目考查对于句子内涵的理解。本文主要讲述了米勒斯先生用红色的玻璃球为借口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并被感恩的故事(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上表达真诚谢意的事)。赞颂了米勒斯先生善良、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品质。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划线句子,米勒斯虽然在金钱上不是富有的,但是他有高贵的精神品质,他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赢得了全镇人的赞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植物爱听和谐音乐

①一群喜欢户外运动的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当时,他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有人提议就地歇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滑稽可爱,随行的人全被它逗乐了。大家忘记了疲劳,跑过来欣赏小树跳舞。有人提议:“换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又有人喊:“换快节奏的。”于是,收音机的主人调了频道,换了一曲激烈的摇滚乐。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止不动了,像是被突然吓着了似的,静静地呆立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番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番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番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它们的叶子绿得茁壮而卖力,花开得鲜艳而硕大,这让科学家欣喜万分。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科学家开始思索,既然花儿这么热爱音乐,庄稼会不会也是如此呢?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稻田里播放音乐。他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稻田,给水稻们播放半个小时的轻柔乐曲。一个月后,这片田里的水稻比普通生长的水稻要高出30多厘米,也就是说,是音乐代替了化肥使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④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乐,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小树爱听舒缓音乐,因为悠扬柔和的音乐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

B. 如果对植物播放音乐,植物细胞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使植物快速生长。

C. 草本植物没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也不完备。

D. 节奏强烈的乐曲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

2.下列关于原文的说法有误一项是(    )

A. 本文是事物说明文,采用了从发现现象到探究本质的逻辑顺序。

B. 本文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C. 文章第①段运用生动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 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如果在曲风激烈的《最炫民族风》和舒缓轻柔的《绿岛小夜曲》中选择,哪一首适合放给植物听?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问其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造门不前而反/学而不思则罔

C. 时戴在剡/年与时驰

D. 因起彷徨/ 未若柳絮因风起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时 戴 在 剡 即 便 夜 乘 小 船 就 之 经 宿 方 至 造 门 不 前 而 反

3.“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

 

查看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_______            

(2)相而去_______

(3)下车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B.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 “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 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写出大兴安岭春雪的三个主要特点(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5字以内)。

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它们似乎知道自己的美丽,不像冬天的雪往往在夜里下,它们喜欢白天时从天庭下来,安抚着人们掠美的眼神。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的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开发,应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应树立”前,添加“我们”。)

B. 2018年《魅力中国城》颁奖盛典落下帷幕,广州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在句子末尾加上 “的称号”。)

C. 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始终”和“坚持”互换位置。)

D. 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把“基本”去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