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更重要的功课 ①一月七日,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更重要的功课

①一月七日,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因为是直达台中才停靠的快车,上了车就按斜椅背,边休息便准备着最近要讲的功课。

②车快要启动前,忽然听到喧哗吵闹的声音,从七号车厢的后端入口传来。许多乘客都被不寻常的骚动声音惊扰,回头张望。我坐在最后一排,声音就近在身边,但是看不到人。是粗哑近于嘶吼的声音,仿佛有人趴在车门边,一声一声叫着:“你带我去哪里呀?你带我去哪里呀?”然后,七车的服务小姐神色仓皇地出现了,引导着两位纠缠拉扯的乘客入座。

③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斜前方。其中一位五十上下的妇人,很胖的身躯,有点变形的脸,不断继续嘶吼咆哮着:“你要带我去哪里呀?我不要去。”她像撒赖的孩子,双脚用力跺着车厢地板,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吼叫:“我不要去。”

④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其他较远处的空位上。在第七节车厢遇到过衰老的人、肢体残障的人、失明的人、坐在轮椅上的人,手脚抖动的帕金森症患者,但是第一次遇到“智障”的乘客。

⑤我在斜后方,看着这智障的妇人,肥胖有点失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很宽而扁平的颧骨,张着口,粗重的喘息,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她是这样不安、这样躁动、这样仓皇,这样惧怖惊恐,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无处可逃。她双脚跺着地板,哭号着:“你要带我去哪里?”

⑥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焦点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她忽然回过头,跟旁边一直安抚着她的另一个妇人说:“我要吃。”另一个妇人大约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很苍老,一脸皱纹,黧黑瘦削,但是身体看来硬朗坚强。她即刻从一个提袋里拿出一包鳕鱼香丝,递给智障的妇人说:“吃啊,乖喔。”智障妇人迫不及待,一把扯开包装的玻璃纸袋。一条一条像纸屑一样的鱼丝飞散开来,撒落四处。老妇人赶快趴下去,一一拾捡,放进智障妇人的手中。

⑦有一些飞散在我身上,我捡起来,交给老妇人,她回头说:“谢谢。”我笑一笑,问她:“女儿吗?”她点点头。

⑧她的女儿把鳕鱼香丝塞进口里,大口咀嚼,鱼屑一片一片从口角掉落,母亲为她擦拭着。

⑨女儿好像安静了下来,但不时会突然惊惶地问:“你要带我去哪里?”母亲很耐心地说:“出去走走啊,闷在家里怎好?我们在大陆旅行不是也坐火车吗?”

⑩一个近八十岁的母亲,照顾一个智障、近五十岁的女儿,那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一个母亲,也曾怨悔过吗?忿恨过吗?厌烦过吗?觉得羞辱过吗?想要逃避过吗?我在斜后方,做着我应该做的功课。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得比这一位母亲好。

⑪母亲安抚了躁动惊惶的女儿,女儿仿佛沉睡了,母亲为她盖上外套。

⑫趁女儿睡着,她从提袋里拿出像是女性刷睫毛的小圆筒,抽出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头上花白的头发。

⑬车窗外,天边是一轮红彤彤的又大又圆的夕阳,柔和的光为路旁略显萧瑟的树木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粉。夕照透过车窗射进车内,映照着女儿那被母亲挑起的一丝一丝的发丝,发丝从白变成黑。

⑭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

1.文章哪些情节体现了老母亲对“智障”女儿的爱?

2.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⑥段中“即刻”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读完选文,你认为题目“更重要的功课”指的是什么?

 

1. 母亲喂女儿吃鳕鱼香丝;母亲安慰女儿坐火车不要害怕;母亲用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白发。 2.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智障妇人面对陌生人时极其害怕(惊恐,烦躁,无助等)的样子,表现了作者(“我”)对她的同情(怜悯)。 示例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烈地表现了智障妇人面对陌生人时极其害怕(惊恐,烦躁,无助等),表现了作者(“我”)对她的同情(怜悯)。 3. 即刻是立即、立刻的意思,这个词生动地写出了老妇人急于满足智障妇人想吃东西的愿望的迫切心情,表现了老妇人对智障妇人的爱。 4. “更重要的功课”指关于生命的爱的功课。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六段“她即刻从一个提袋里拿出一包鳕鱼香丝,递给智障的妇人”,第九段“出去走走啊,闷在家里怎好?我们在大陆旅行不是也坐火车吗”,第十二段“抽出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头上花白的头发”,即可概括事件。 2.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从词性、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分析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感情即可。四个“这样……”连用,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把“她”比作“野兽”,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智障妇人面对高铁上的旅客极其惊恐的样子,写出了她的无助,表达了“我”对智障妇人的同情。 3.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首先理解“即刻”的本义:立即、立刻。用在句中,形象地写出老妇人急于满足智障女儿要求的样子,表现了老妇人深深地爱着智障女儿。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根据最后一段“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可知“更重要的功课”指的是关于生命的爱的功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②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③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选文括号处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架  丢  捆  牵  拉    B. 支  撤  系  牵  拉

C. 支  撒  捆  牵  拖    D. 架  套  系  牵  拉

2.选文中的“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一句如果换成“百草园在下雪之后也很有趣味”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选文第②段的语境,指出该段画线句应该重读的词语,并写出理由。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矩          逾:______

(2)三军可帅也    夺:______

(3)博学而志      笃:______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传/不习乎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匹夫不可夺/志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理解。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以阿长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章是什么?请列举出该文中阿长做的两件事。

(2)《朝花夕拾》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庸医误人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情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A.《狗·猫·鼠》    B.《二十四孝图》    C.《五猖会》    D.《父亲的病》    E.《藤野先生》

请根据文意将正确选项填入横线。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左迁”指升迁到外地做官。

B. 题目中的“龙标”与“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所指不同。

C. “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寓情于景,用杨花的漂泊不定,子规的悲苦哀啼暗写王昌龄所去之处给人的荒凉飘零之感。

D. 诗的后两句将明月人格化,抒发了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深深关切。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2)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____,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