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②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③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选文括号处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架  丢  捆  牵  拉    B. 支  撤  系  牵  拉

C. 支  撒  捆  牵  拖    D. 架  套  系  牵  拉

2.选文中的“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一句如果换成“百草园在下雪之后也很有趣味”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选文第②段的语境,指出该段画线句应该重读的词语,并写出理由。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 B 2. 原文的句子用“无味”来衬托百草园雪后的趣味是“我”盼望之久的,更突出表现了冬天雪后的百草园在我心中常的有趣。 3. 重读“小半天”和“几十只”。这样读能与前文“我”“捉住的不过三四只”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我”对闰土的父亲如此能捕鸟的羡慕。 4.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幼小的“我”对家里送“我”去私塾而且是最严厉的私塾非常不解,也写出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及对百草园的留恋。 【解析】 1.本语段为要求背诵的内容,主要是考查识记的能力。如果忘记了课文内容,也可以通过一些词义的辨析来选出答案。“架”是支承,搀扶;“支”是用物支持,故第一空填“支”。用于捉鸟的秕谷放到竹筛下要均匀,故第二空应用“撒”。“捆”是用绳子绑住的意思;“系”,结、扣的意思。句中是棒上扣一条绳子的意思,故第三空选用“系”。“牵”,用手拿着另一头拴着东西的绳子,故第四空应用“牵”。为罩住鸟,动作要小心,所以最后一空填“拉”。据此可知应选B。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判断与句子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从本段内容来看,主要表现雪地捕鸟的快乐,但这句话却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用“无味”来衬托百草园雪后的趣味是“我”盼望之久,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的乐趣。如果换成“百草园在下雪之后也很有趣味”则不能表现这种情感。 3.本题是对句子重点词语的考查,重读的词语应该是一句话中最能体现感情的字词。句中“小半天”表示时间之短。“几十只”表现捕鸟的数量之多。这两个词语突出了闰土的父亲捕鸟技艺之高,表达了“我”对他的羡慕之情,所以这两个词语应重读。 4.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三个“也许是……”连用,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作者用猜测的语气,表现了幼小的“我”对送“我”去最严厉的私塾的不解,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矩          逾:______

(2)三军可帅也    夺:______

(3)博学而志      笃:______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传/不习乎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匹夫不可夺/志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理解。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以阿长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章是什么?请列举出该文中阿长做的两件事。

(2)《朝花夕拾》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庸医误人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情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A.《狗·猫·鼠》    B.《二十四孝图》    C.《五猖会》    D.《父亲的病》    E.《藤野先生》

请根据文意将正确选项填入横线。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左迁”指升迁到外地做官。

B. 题目中的“龙标”与“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所指不同。

C. “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寓情于景,用杨花的漂泊不定,子规的悲苦哀啼暗写王昌龄所去之处给人的荒凉飘零之感。

D. 诗的后两句将明月人格化,抒发了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深深关切。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2)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____,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汉语中的词是有属性的,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句中的“母亲”是名词。

B. 词语的关键字很重要。如:“人声鼎沸”的“沸”是“水开”的意思;“美不胜收”的“胜”是“胜利”的意思。

C. 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①“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②“父亲一直到老都守着他的田地。”句①“田地”是“地步,境地”的意思;句②“田地”是“土地”的意思。

D. 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基本相同,常常可以换用,我们称之为同义词。如:“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句中的“造访”与“拜访”就是同义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