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不逾矩 逾:______
(2)三军可夺帅也 夺:______
(3)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传/不习乎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匹夫不可夺/志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理解。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以阿长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章是什么?请列举出该文中阿长做的两件事。
(2)《朝花夕拾》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庸医误人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情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A.《狗·猫·鼠》 B.《二十四孝图》 C.《五猖会》 D.《父亲的病》 E.《藤野先生》
请根据文意将正确选项填入横线。
下列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左迁”指升迁到外地做官。
B. 题目中的“龙标”与“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所指不同。
C. “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寓情于景,用杨花的漂泊不定,子规的悲苦哀啼暗写王昌龄所去之处给人的荒凉飘零之感。
D. 诗的后两句将明月人格化,抒发了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深深关切。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2)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____,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汉语中的词是有属性的,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句中的“母亲”是名词。
B. 词语的关键字很重要。如:“人声鼎沸”的“沸”是“水开”的意思;“美不胜收”的“胜”是“胜利”的意思。
C. 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①“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②“父亲一直到老都守着他的田地。”句①“田地”是“地步,境地”的意思;句②“田地”是“土地”的意思。
D. 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基本相同,常常可以换用,我们称之为同义词。如:“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句中的“造访”与“拜访”就是同义词。
根据下列拼者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汉字。
在前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老师。有鲁迅先生那方正、bó(______)学的寿镜吾老师;有唤醒海伦灵魂,让海伦的生活从此jié(______)然不同的莎莉文老师;有“人不知而不yùn(______)”的“至圣先师”孔子。他们都是值得我们míng(______)记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