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潺潺(chán) 林壑(hè) 晦明...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潺(chán)      林)      明(huì)      浩浩汤(tāng

B. shù)       伛lóu)     宴hān)      朝夕阴(huī

C. 筹(gōng)      阴)      隐耀yào)      雾凇砀(hàng

D. 喃(nán)       金zūn)     宫què)      岸芷兰(dīng

 

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浩浩汤汤(tāng)-(shāng);B.野蔌(shù)-(sù)、伛偻(lóu)-(lǚ);C正确;D.岸芷汀兰(dīng)-(tīng)。据此,答案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他便举出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和《商山早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

(5)“松坡果乐此不疲,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__________,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民国通俗演义》)(横线上是一句成语,源自《醉翁亭记》,常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6)《长沙过贾谊宅》奠定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喻了作者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山如画,往往引来诗兴大发。这时人们常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来抒发感慨。对那些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物,我们可以用范仲淹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

(8)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访问在瑞士的国际组织,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引用中国古诗句“甘瓜抱苦蒂,__________”提出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全球经济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你学会了说第一句话,走第一步路,背第一首诗……现在,你又慢慢地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正确取舍,学会了敬畏生命……

请以“我学会了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从“尊重他人”“承担责任”“正确取舍”“敬畏生命”这四个短语中任选其一,将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查看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节选自《晋书·王欢传》)

[注]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意怡如:内心安适愉快。 ④哂:讥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 

(2)无案牍之

(3)可以调

(4)不产业

(5)时闻多哂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开头说“斯是陋室”,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陋室”是陋还是不陋呢?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4.(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题目: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有删改)

1.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3.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4.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神州第一味

刘英敏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这首先因豆腐的发明者是道者。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很高的《淮南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淮南子》。豆腐先是道者的长寿膏丹,后来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豆腐因而有了庙堂、江湖和红尘三者的机缘。故国人上上下下,神州东西南北,莫不深爱之。

③若说豆腐为道家之味,则红烧肉为法家之味,大蒜炒肉为儒家之味,苦瓜肉丁为墨家之味。红烧肉不能日日吃(犹如治国不能长期用法家),其他的,但食无妨。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加点肉末,则具儒家韵味;油豆腐烧肉,别有法家风貌;白水煮豆腐,深得佛家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块霉豆腐可为穷人下一餐饭,一桌豆腐宴可为主人壮脸面。豆腐干、豆腐丝、霉豆腐、臭豆腐乃至水豆腐或者豆浆……士、农、工、商、兵家、戏子三教九流均可在那儿找到胃的知音,正如西方人在“啃得急”、汉堡包以及可乐中寻到胃的伴侣。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的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

④豆腐的温柔朴善,源自她的“娘”——黄豆的良善仁厚。黄土地,黄豆子。中国是最早栽培的国家。《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大豆)。”读之,思古之幽,五内俱热。豆子、豆腐为国粹。玉米、红薯等许多粮食作物传自外邦。菽,总让我们亲切。“煮豆燃豆萁”的心酸,“种豆南山下”的向往,“菽水承欢”的亲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农家乐……这些,很中国。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它营养丰富,以至于军粮(含军马饲料)也少不了它。但它不需多少肥料,因为自备了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而自产肥料并改良土壤。许多粮食用来做酒,大豆却不参加这类“派对”,甘心平凡,大智若愚。如此良善之“娘”,其“后代”能不好吗?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水豆腐“之前”的豆浆,外活泼内仁和,如史湘云。豆浆配油条,乃乾与坤、阴与阳、水与火、刚与柔……之配,因其含如许高度之哲理,方成就“油条加豆浆”之美味。豆浆和牛奶,国人宜喝豆浆。牛奶有游牧文明的冲动野力,豆浆具农耕文明的隐忍良善。豆腐呢,好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豆干像晴雯,性韧味厚。油豆腐,可比附一下王熙凤。霉豆腐像刘姥姥……

⑤“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诗中的如此意境当永随国人。“才闻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清·李调元《豆腐乳》)如此滋味当长存人间。“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⑥啊,豆腐,识君之味,百味可解!

(有删改)

1.本文依次介绍了豆腐的相关知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豆腐之源→____________→豆腐之韵

2.从实用的角度看,国人乃至西方人喜爱豆腐的原因是什么?

3.“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这句话中,“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文末说:“识君之味,百味可解!”结合全文,你从作者的说明中识到豆腐的哪两种味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