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质朴而圆润的徽剧带着泥土与流水的芬芳,以它独特的民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质朴而圆润的徽剧带着泥土与流水的芬芳,以它独特的民间艺术与民俗风情,唱遍了江南的山水楼台,也唱遍了徽州的街闾巷陌。在然流逝的光阴里,不知是谁打翻了砚台的古墨,        ,令锦秀山河jìn润在潮湿的水墨中。沿着河流追古徽州苍郁的历史,还有那些铺卷而来的徽州民风,在旷达的人生中获得一种坚实与淡定的快乐。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然   追______   jìn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 

(3)“旷达”中“旷”的意思是 _____

A.心境阔大    B.空阔    C.荒废,耽搁

(4)结合语境,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

A.渲染了整个徽州大地    B.沾染了整个徽州大地

C.泼染了整个徽州大地    D.点染了整个徽州大地

 

(1) (qiǎo) (溯) (浸) (2)锦秀 锦绣 (3) A (4) C 【解析】 (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悄然”:寂静貌。读“qiǎo rán”。注意据义定音。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如“溯”“浸”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本题还可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字形。 (2)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锦绣”:色彩鲜艳,质地精美的丝织品,比喻事物的美好。注意据义定形。 (3)考查对词语的释义。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成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多识记。如“旷达”:心胸开阔豁达。所以“旷”是“心境阔大”之意,因此选A。 (4)注意上文的语境为“不知是谁打翻了砚台的古墨”,所以自然选“泼染了整个徽州大地”,也就是“打翻了砚台的古墨”与“泼染”对应搭配。因此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②与君离别意,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⑥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赵师秀《约客》)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饮酒(其五)》一诗中,陶渊明借鸟儿结伴而归寄托了自己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句子是“___”。 

②《岳阳楼记》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月亮的句子是“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以“拥抱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三峡》)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处    阙:______

(2)虽乘御风  奔:______

(3)引凄异    属:______

(4)黄牛山    迳:______

(5)莫得究焉    焉: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描写。

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男儿有泪

木铃

①邻居田四毛比我大一个月,常常哭。我嫌他。我妈说按礼节我得叫他“四哥”。嘁!哭鼻子的怎配当“哥”?免礼了。

②我们村有个孩子叫张小挂,这个囫囵小子邪得很。一场春雨过后,无数的蜗牛从湿漉漉的草丛里逃命似地往路上爬。张小挂疯子似的狂跳,每一脚下去,“吧唧”,一片蜗牛遭殃。田四毛看着殒命的蜗牛哭。张小挂则更兴奋,跳得更来劲。田四毛突然猛地扑向张小挂。我们都以为他要拼命,谁知他蹲下来抱着张小挂的双腿继续哭。田四毛因此得了个外号叫“林黛玉”,哭是他的杀手锏。

③有一回村长娘在杀山鸡。山鸡是刚套得的,胸脯上的锦毛闪着光泽,翎羽高扬,特漂亮。等村长娘一声号令我们随时准备扑上去拔鸡毛,我看中了脖子上的一簇红绿蓝黑相间的锦毛,光滑闪亮,像缎子一样。

④“林黛玉”把我们往后推,说你们别拔它,疼。说着就哭了。我们不理他。“林黛玉”说,你们敢拔,我就不跟你们玩了。这句话像空气一样刚飘过,村长娘说,拔吧。我立刻飞速跑——鸡毛没拔着,我被“林黛玉”拉住了。等我摆脱了“林黛玉”,山鸡已经被割了脖子,脖子上的那簇锦毛被鸡血染脏了。

⑤后来,我足足有一个月没有理“林黛玉”。我妈说我,你田阿姨孤儿寡母不容易,别像其他孩子那样欺负四毛。田四毛本来有三个哥哥,都夭折了。

⑥就这样哭哭啼啼长大后的田四毛娶了一个漂亮媳妇。我开玩笑说,结婚后可不能哭了啊。四嫂笑得花枝乱颤,说他再敢哭,她有大剂量药包治他。确实该有人下狠招管管田四毛了,一个大男人被人叫作“林黛玉”,多寒碜!

⑦四嫂捡了一条流浪狗,皮包骨头似的,还特别脏。田四毛见了,急忙去宠物市场买狗窝狗粮,跟养了贵宾犬似的。他给流浪狗洗澡擦虫药时摸到了骨头,心疼得直掉泪,发誓要给它真正的幸福。他给流浪狗起了个名字叫“金鱼”,因为金鱼娇贵。他张口闭口都是“我们家金鱼”,听的人思维不断在金鱼和狗两者中切换,别扭死了!

⑧有一天,我在巷子口遇见了田四毛。他满脸悲切地说,你四嫂病了。天!这年头最怕这句台词配这样的表情。我一时呆了,不知怎么安慰他。他接着说,急性阑尾炎,开刀了,我回来给她做吃的。切!阑尾炎算个啥嘛?

⑨没过多久,田四毛的外婆哮喘病犯了,很严重,家里人排班轮值照顾。几天不见,田四毛形象突变,胡子邋遢,眼圈乌青乌青的。一问才知道,陪夜全被他包了。我问,为什么啊?四嫂说,你四哥自己愿意的,是想趁外婆在世时多尽点孝心。

⑩以前我总觉得常常抹眼泪的男人压根不算一个man(男人,男子汉),但那么多年看过来,田四毛这个男人真不算差。我决定从这一天开始正式给田四毛一个新称呼,四哥!

(有删改)

1.文中多次写了田四毛的“哭”,他分别是为什么而哭?

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说说其写出了田四毛怎样的形象?

3.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4.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田四毛,这样写有何好处?

5.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蹬几眼,大声道:“读书!”

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B. 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C. 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 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