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gān尬处境——大家都承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影的阅读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到情韵深长的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悴的文字之美。领悟了这些,我们就该有所行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gān(    )尬    浮光影(    )    沉(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匆促”的“促”在文中的意思是(    )

A.靠近    B.时间短,急迫    C.推动    D.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不得改变原意。

 

(1)尴 lüè qián (2)纯悴 纯粹 (3)B (4)没有人不承认应该读经典。 【解析】 (1)考查字音字形。“尴”注意笔画书写。“掠”不要写成“liè”。 (2)“粹”与“悴”可通过部首来辨析。 (3)“匆促”指匆忙;仓促。故选B。 (4)双重否定句是使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的句子。例如“不……不”、“没有……不”、“非……不”等,故改为“没有人不承认应该读经典。”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次北固山下》中,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出了风的“顺”与“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②《泊秦淮》中,交代了作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作文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他们默默无闻/却让我们屹立世界/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他们失去生命/却让我们生生不息/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同学们,你们心中一定也有自己崇敬的英雄吧。他或许名垂千古,或许默默无闻;或许伟大,或许平凡。请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彭玉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持沃灌               汤:

(2)同舍生皆绮绣         被:

(3)白玉之环             腰:

(4)军务倥偬             以:

(5)今日为               预: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3.(甲)文中宋濂的求学生涯和(乙)文中“我”处世立身之道的共同特点是“___”(用一个字概括);(乙)文中认为“勤朴之根源”是“___”。

4.(甲)文中“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亦无所苦”指什么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是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唯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教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内容,按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补写两个事实论据。

 

查看答案

散文阅读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蒋 勋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⑯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选自《文苑》2018年第5期,有删改)

1.请为文章补写一个总领全文的简短开头。(字数在15字以内)

2.文章第⑦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下文写了“我”在哪几种生活情境中“听诗的声音”?请简要概括。

3.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加餐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请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第⑫段中“有诗,就没有了惩罚”有何含义?

5.“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在你心中,什么是美的钥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