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儒林外史》中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的人是 (______)
A.周进
B.范进
C.马二先生
D.鲁编修
(2)法国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门为昆虫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昆虫记》,这个人是______。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被誉为“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jūn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拨。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quán释着大道从容。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爱憎(_______) 千jūn(______)一发 quán(_______)释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____”,正确写法是“____”。
(3)“生死攸关”中“攸”的意思是 (______)
A.所B.疾走的样子 C.水流的样子 D.助词,无义
(4)把画线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③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⑥_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正确的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听觉角度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蚕咬破蚕茧,方能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成长,也像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咬破依赖的蚕茧,你才能变得自立;咬破懒惰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勤奋;咬破自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大气;咬破浮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沉稳……
请以“咬破的蚕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深入不毛
(3)若无兴德之言
(4)以彰其咎
(5)以咨诹善道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就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把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线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析选文第②~⑤段的论证思路。